侯百川:北京文化思考
2011/4/14 14:31:22

北京文化思考
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讲出前些年我所思考的一些东西,它耗费了我相当大的精力。我们的学者在福建发现了唐朝的音乐,被活态保存的音乐,其实我在北京也发现了些东西,那就是满族人或者说女真人他们原始的行为规范及核心价值。关于这些内容,我在大多数的文献和参考资料中都没有发现过,也许我给您提供的都是一些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我不是在评价北京原住民“好”与“坏”,应该说这个人群中有很多人在我们的文化中也可以被称为“好人”,我更多地是想讲这里的一种“典型人格特征”,这种特征是非汉文化的。
北京原住民文化的满族化问题的成因:满清的时候,满族皇帝实行满汉分居政策,禁止汉人长住内城,北京城里住的都是满人。而且乾隆为维持京城满人的彪悍性格曾设法阻止满人过分汉化。建国以后,我们有户口政策,进北京非常难,逐步进来的汉人都被城里的满人满族化了。(以上做了缩写,如需论据,我有具体论据)。
以下,我对北京原著民文化的描述带有我个人的情感,或者是我以我自身的文化(汉文化)为背景对其进行的批评,这肯定不符合人类学所谓客观记述的标准。我虽然了解这里的所谓“地方性知识”,但我不认同这种“知识”。不过,在当今民族政策下,我想大家所获得的信息往往都是些不疼不痒的东西。满人原有的文化往往被描述成勇敢、善良、积极、热情等等,但是,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一个同样具备着各种美好品质的汉人,或者北京原著民文化之外的人可能很难在这个“勇敢、善良”的族群中生活下去。
我是十岁的时候从山东的一个小县城来到北京的,我的父母都是第一代的北京移民。我有与北京原住民长时间相处的经历,也有与他们以外的人群的长期相处经历,我感觉到他们之间明显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包括了人的谈吐气质,也包括人的价值标准、思想方法以及待人接物的礼俗。
第一点、与汉文化所强调的“和”与“互利”相反,京味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通过斗争去自然淘汰这个文化中的不适应者。用汉文化的标准来说我的京味同学大多是狂妄和强横的,他们对那些不狂妄和强横的人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蔑视态度。那些躲避斗争和不会斗争的人会成为他们所厌弃的对象,而遭到群体的打击。他们经常把他们的这种情绪解说为“怒其不争”。
北京原住民非常强调“北京爷们”这一概念,强调男性的攻击性特征,他们用这种“北京爷们”的审美标准代替了我们文化中的是非标准,也就是说符合“北京爷们”审美规范的人,大家都推崇;不符合“北京爷们”这种审美规范的人,大家就群起贬低。他们评价人的时候,一般不会说这人品格上好坏,而是十分强调“性格好、不好”,那些性格狂暴的、具有“北京爷们”特征的人往往被描述成性格好的,反之,不符合这一审美的就是性格不好的。京味文化中的女性与这一文化是非常配套的,她们特别强调所谓“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不属于“北京爷们”这一范畴的人经常还要背负女人们的憎恶和鄙视。我在上学期间,这方面的感受有很多,这个学校里似乎存在着一批贵族,这些贵族不一定有钱或者有地位,他们的身材往往比较高大,体格健壮,同时符合大家关于“性格好”的认同。他们可以在班级随便嘲笑、辱骂别的同学,甚至当面讥笑老师,但这种反常的表现是被所有的“群众”所容忍的,很多女孩子相当地喜欢这批人,认为他们(爷们),这批人活得格外潇洒。但是与之相对应的,那些京味气质比较弱的人、拘谨的人往往是在班级里被压迫的对象。而这一不正常的现象是被广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