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民众中去
2010/6/29 20:35:01

走到民众中去
周玉宁(文艺报记者,以下筒称周):非常感谢费老能接受我的采访。想请您谈谈进入新世纪以后,尤其是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我们在文化建设上所面临的问题。当然这个题目很大,但我想可以从一些细节入手。您对当前文化现状的基本估价是怎样的呢?我听说您在一些会议上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目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注重物质的时代,而您期待着一个人们更注重精神生活、更追求艺术表现的时代,即非物质时代的来临。您又是怎样看待当前颇流行的追求享乐的社会文化现象?
费孝通(以简称费):现在从整个世界来看,有不少人生活的基本要求、文化的基本要求,大致上可以满足了。当然这么说也不完全准确,事实上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的基本生活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在中国,包括我们在内的一部分人在生活资料上,也就是在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要上,是可以满足了。现在进一步还要得到什么东西呢?精神上需要得到什么东西呢?
从理论上讲,在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方面,我们应当有丰富的满足方式,这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但我们目前,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满足精神生活需求上,还没有比较清晰的方式出现。从社会表现上看,现在城市中追星的风气很盛,这不仅仅是年轻人赶时髦,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他们需要有精神生活。但应当怎么去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个问题也还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你们的问题。文艺工作者应当把这件事情(指怎样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看作是社会的需要来对待。现在,这个问题提出来了。在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年里面,生活问题解决以后,他们又追求什么呢?他们追求精神上有所寄托,这个问题要靠文艺工作者为他们提供一个满足精神需要的方向、一些满足精神需要的资料。这像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要一样,也要有人去提供。
方李莉(以下简称方):费老讲的这个,就是指非物质文化的消费服务问题。
费:现在需要产生一套大家都能接受的、能满足人们现时精神生活要求的文艺样式。这包括很多方面,从文艺作品、从画图到生活用具,都包括在内。目前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我们是看到也感觉到了,但是,满足这些要求的创作力量我们还没看到,也没有人自觉地去做;文艺工作者还没感觉到自己从事的事业对群众的重要性,我们看到的是群众对文艺作品的强烈需要。
方:这就是说群众的需要已跑到创作前面去了。
费: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也没有研究现在群众究竟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才能满足他们,现在的创作者只是跟着西方走,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很健全的方向。可是我也拿不出一个正确的方向来。我觉得,应当从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去找一套东西,能比西方文化更能适应中国人精神生活要求的东西。这方面还需要开掘的东西很多,可是还没有多少人很好地去研究它,因为我们毕竟是有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必然有比较丰富的内容可以满足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特别在人和人的关系方面,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方面,从事文艺工作的人应当从这些方面入手,认识中国文化的性质、我们自己已经有的底子。刚才我们讲的很清楚,我们要去发掘一套我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方式,没有一批人去做这些事情是不行的,我们需要一套既在技术层面继承传统,又适合中国人新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文艺作品。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新的栏目叫“民间中国”,这个创意很好,是到民间的生活里去发掘一套既有新内容又让人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满足当前中国人民的需要。我自己不是搞文艺工作的,可是我很喜欢文艺作品。
周:您喜欢哪些方面的文艺作品?
方:费老散文写得很好,诗也写得不错,书法更好。老先生以前还画过一点画,挺有艺术细胞的。
费:可是我的艺术细胞没有发展,现在要发展来及了,它要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