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点我们一直跟踪采访拍摄婚礼的全过程。全村人参加婚礼,村里有500人,开了50桌饭。每桌都有鸡、鱼、猪肉、羊肉等菜肴,婚礼一天的开销大约是一万元。可谓是赤心喜迎三江客,三餐饭养乐万家。陪嫁是:洗衣机、煤气灶、饮水机、两个皮箱、两个毛毯、一个电饭煲。
一大早全村人就来吃一顿“河劳”饭,中午吃一顿席,八大碟八大碗,大鱼大肉应有尽有。大约上午11点迎亲的男人来了一大群人,有六辆车,开头的是吹乐手,从家门外一直吹到家中,在院子里的一快空地上摆开架式吹打直到下午四点离开女方家,着实很热闹,整个村庄都沉静在婚礼的喜庆中。下午四点我们跟随结婚队伍又到了几十里外的男方家,新郎住在一个镇上,比新娘的村富裕很多,家中多年做小买卖,比较富裕,还有一座二层楼,新娘20岁,嫁了一个好家境。新娘回到新房后就不让外人和男人进去,这是当地的婚俗,我们在新郎家吃了一碗压河劳就回到侯雪招家。
晚上在侯雪招家看她的剪纸,她的剪纸有耕种、挖地、地头吃饭、赶集、磨面、挑水、回娘家、放羊、骑驴、拉话、骑驴婆娘赶驴汉、拧衣服、捏面花花、走西口、纺线等等,内容十分丰富生动,包括了生活生产节日民俗传统娱乐中的许多内容。侯雪招从小跟母亲学剪纸,跟姨嫂嫂学剪纸,1987年被县文化馆发现,每年参加县文化馆的培训,泥塑、农民画和剪纸都很好。坚持剪纸,94年还出访奥地利,得到好评。现在除农活和家务外主要是剪纸,靠剪纸得到收入供养孩子们吃穿和上学。
还曾造访一个叫郝贵珍的妇女,今年51岁,丈夫已去世,一个姑娘已出嫁,现在还有一个儿子,她靠剪纸增加一点收入,剪纸既是她们的爱好,又是她们的谋生手段。
12、随访丧葬过程
2002年3月28日,在安塞正遇上一家办丧事的,我们上午9时出发到县城考察丧葬仪式。一个40岁的男人得心脏病去世,他原是县邮电局职工,家中有妻子(上班)和两个上大学的儿子。这里死人后要有迎幡仪式、有上三次祭饭仪式。我们看到的是晚上上祭饭的仪式(游食上祭)。亲朋跪在地上,坐成一排排一行行,有艺人在中间穿行扭跳,吹鼓手一直在吹打,扭跳的人头上顶着一个饭盘,盘里每次放两盘菜,两个艺人在中间扭跳,这样要上100盘饭食菜肴,每个艺人要有25次的扭跳。他们卖力地扭跳着,亲朋将大小不一的钱或放在地上,或放在碗中或瓶中,艺人不能用手取钱,只能有嘴取钱,这样他们每看到钱就需要爬下,很费力地将钱从各种器物中取出,取出的钱属于艺人,所以他们虽然很辛苦,满头大汗,但却仍然很高兴。有时候他们还会逗笑,使丧葬变得活泼嬉笑,全没有了悲痛之感,成为异常闹剧。听说这一风俗已经延续了将近四千年,现在全国只有延安地区和榆林地区还有这种风俗,别的地方听都没有听说过,中国之大,风俗之不同,可见一斑。
13、造访安塞县潭家营乡郭塔村农民画家薛玉琴
2002年3月39日上午出发到薛玉琴家,大约11时到达,去村里转了转,这是一个典型的陕北农村,黄土高原土山坡,是歌词中所唱的“黄土高坡”。这个村有三个队,有大约四百多人,我们造访一个叫胡忠山的石匠。他有五个男孩,一个女孩,今年虽然只有50岁,但满脸皱纹看起来非常苍老。他有一个孩子上高中,每年需要学杂费约二千元,他每年的收入最多也就是二千元,所以供养一个孩子上学,他的家中就不再有购买力,所以他家很穷,除了三个小柜子外,就是一盘土炕,做饭的锅灶和水瓮。他说这里的生活条件太差,人们都想出去,但因为没有本事,只有呆在村子里。他曾经在新疆当过7年兵,他最大的愿望是将来能到北京逛一逛,实现他人生的梦想。希望孩子能考上北京的大学。他说没文化什么都受限制,回到农村就是受苦。他是石匠,但现在石匠这口饭已无法吃,因为人们已经很少用石头制品这些物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