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市场,甚至来自学界,它们是西部民间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动力;第三是西部的民间艺术,西部当代的民间文化的终端形式往往是以民间艺术来表现的。在当代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中,民间艺术的地位似乎越来越重要,几乎所有的民间文化都需要民间艺术来粉饰。而且,只要能成为民间艺术的民间文化就能保留下来,就能发扬光大。不仅是因为其是能成为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标志和符号,而且还因为是其能转化成文化商品,是现代文化产业的最终成果。
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我们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当一种文化还有生命力时,它是人们生活的指南,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背景知识中,所谓的背景知识就是人们在使用它,但却意识不到它,它溶化在生活中,与其成为一个整体。但当它不再能在当今的生活起作用,而失去了继续发展的生命力时,它就成为一种遗产,一种可以表演和展示的对象,在表演和展示的过程中,其便由遗产转化成为了一种被开发的资源。
也就是说,民间的传统文化一部分随着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而瓦解或消失了,但另一部分正在转化和重组,成为现代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文资源。在我们考察的西部,许多民俗的仪式和民间的歌舞及民间手工艺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是保留下来了,而且还有所发展,并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产业。但是这种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发现许多民间的传统文化成为了一种艺术的表演形式,在这些表演形式背后,与农民们的宇宙观、道德观、生命观、乃至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似乎正在碎片化、甚至空洞化。在这里面隐含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
四、课题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这几年的考察和研究,我们有如下一些建议:
(一)关注开发与保护之间关系的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看到的是,尽管学者们面对文化遗产时,只敢提保护,而不敢轻言开发和利用,因为谁都知道开发和利用常常是与破坏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民间,在西部实践早就走到了理论的前面,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依靠的都是对当地人文资源的开发,其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如果对这一问题我们不做认真深入地研究,其将会对西部人文资源产生比以往更深层的破坏,这种破坏在于从表面上看,传统的文化正在复兴,到处都在展示和表演。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为了具有更多的娱乐性,很多文化遗产在特定环境下的精神内容都已经被更新,从而只剩下一些外在化的形式。比如在举行仪式的过程中,表演性多于神圣性,形式的讲究强于情感的流露。尤其是当商业性的因素结合进来以后,文化遗产原有的精神内涵已经不再具有作为生活方式的价值观的含义,只成为商品开发的对象。
但作为一种人文资源被开发和被利用,又是一种时代的必然,甚至是一种趋势。因此,如何处理其保护、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如何正视现实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是需要有学者来进行专门的研究,并提出可行性的一些措施或对其进行良性的引导。这一类的问题,应该成为我们今后研究文化遗产或人文资源等课题中的重要内容,应该引起重视与关注。
(二)建立学术队伍加强记录与梳理工作
在对人文资源保护的过程中,除要理顺其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外,还必须加强梳理和记录的工作。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我们已经看到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变化,物质的部分我们可以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来保存和复原,但非物质的部分就没有任何办法让其静止不动。无论是建立生态博物馆,还是其他的什么文化保护区都不可能,最可能的就是加快其变迁的速度。针对这样的情况,记录与梳理就非常重要。为了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我们对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对了长达数月的实地考察。在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