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正式出版
2010/4/2 9:26:06

近日,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成果“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共12本)由学苑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课题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牵头,由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39个单位一百多位学者参加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课题的研究始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初期阶段(2001年),最初的设想是关注西部经济的开发有可能造成的人文资源破坏、文化生态失衡,希望能通过田野调查,完成一系列考察报告,抢救性地记录西部人文资源,提出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对策。课题为此组成了一个多学科合作的研究团队。经过6年艰苦努力,课题组完成了73篇考察报告,并按内容编辑成5部考察集(《关中民间器具与农民生活》、《西部人文资源考察实录》、《西北少数民族仪式考察》、《陇戛寨人的生活变迁——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实践》、《蒙古村落仪式表演:“呼图克沁”》);还完成了四本考察笔记(《黄土地的记忆》、《梭嘎日志》、《陕西药王崇祀风俗考察记》、《西南山地文化考察记》);三本论著《人文资源法律保护论——以西部人文资源保护为起点的研究》、《西部人文资源论坛文集》、《文化生态与人文资源研究》);一本总报告书(《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共十三本书,四百余万字,目前已正式出版12本。 
方李莉研究员为该丛书所撰序言
“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是由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完成的。课题始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第二年,由
我们对有关西部人文资源课题研究的认识是:
一、我国西部的开发应该是一个全方位推进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来自各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但在一般人的眼里,西部开发仅仅是经济的开发,经济的增长率就是最高的追求目标,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人们可能会忽视生态的问题,尤其是处于隐蔽状态的文化生态问题。文化生态的失衡,不仅使文化多样性减少,文化传统消失,人文资源被破坏,还会带来民族矛盾的激化、民族宗教的纷争等严重问题,最终也会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大部分的少数民族都集中在西部的10个省、市、自治区,这里是我国文化最多样化的地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部大开发也可以说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大开发。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与碰撞在所难免,解析不同民族文化的变迁历史,寻找文化沟通、交流的有效途径,并从中找到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进步的新生之路,应是课题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
二、西部地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远在约一百万年前,那里就活动着元谋人、蓝田人,在二十多万年前还活动过原始的大荔人,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也都在那里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那里还是黄帝、炎帝的故土,上古时期的中国神话,一直都与这片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西北地区曾是农耕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中国经济繁荣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从西周到唐代,曾有十一朝皇帝在这里建都,这里也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最早接受西来文化的地方。早在汉代,这一带就开辟了一条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随后在这条路上传来了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各国的文化,这些交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流变。
同时,这一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世代相传,积累保存了各种文字的大量文献资料,各种民族的口传史记,各种形态的生活民俗、宗教信仰、歌舞音乐、戏曲、绘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心理、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