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的博士生们,这是他们跻身于学界的一个重要机会。尤其是来自大陆的学者基本都是被这些博士生和博士后们所占据。
所以他们可能是中国人类学走向国际的希望,但马丽斯跟我说,有些在美国读完博士,英语基础和学术基础都很好的人,回到中国后,就不再用英文发表文章了,在国际会议上也不再看到他们的身影,在她的同学里就有这样的中国人。如果你不再发英语的文章,也不在国际会议上露面,你的国际影响也就自然没有了。我想这也许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回国以后需要在国内的杂志发文章,如果你只写英文的文章在国内的杂志无法用,你在国内的影响也就等于零。也有人说文章可以用英文和中国同时写,其实这是做不到的,一种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是不可能同时用两种语言来写的,其表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除非写完后在翻译成英文,但一般的学者是不愿意翻译自己的文章的,除非有人帮你翻译。但现在中国的学术并没有发展到外国人希望翻译你的文章,就像我们中国总是翻译英语世界的学者的文章一样。所以要让你的学术能世界化,一方面是要自己能懂英文,能在国际论坛上发表文章。另一方面就是整个的中国的学术能够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就像欧美的人类学家,他们谁也不懂得中文,但我们却熟悉他们每个人的生平,每一本代表性的专著,一方面是有大量的中文翻译,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努力学习英文,想办法看懂他们的原著。
所以一个国家的学术是否能够国际化,是否能成为国际舞台的中心,我原以为只是要靠学者自己的努力,来到这里我才知道,并不是如此。这需要整个国家强盛,国家是世界的强国,作为强国的政治文化,其他的国家就不得不关注。你不学习英语他却要学习汉语,你不会英语写作,他可以将你的中文著作翻译成英语。不然你的英文再好,在世界的学术领域仍然处于边缘,根本进入不了主流的学术圈。到现在为止,中国的人类学在世界人类学界几乎没有影响。
中午,我和Turgone教授一起吃饭,讨论有关我的那本《遗产·实践与经验》翻译成法文的问题,他说他已经在魁北克找到了一位中国人法语非常好,他答应帮我翻译。但我知道只要是中国人无论他的法语有多好,都很难翻译出地道的法语,除非他是法国人懂中文。但懂中文的法国人太少了,我们无法找到。Turgone教授说,先让这位中国人翻,然后,他在想办法找到懂中文的法国人或加拿大人来帮忙校对。
中国人的著作想翻译成其他国家的文字,不像把英语翻译成中文那么容易,在中国懂英文的人很多,随便就能找得到。所以要想中国的学术走向世界,还需要有世界许多国家的人都想了解中文,都愿意学习中文,而且也愿意把中文翻译成他们国家的语言。这是很不容易的,希望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我们能盼望到这一天。当然,现在实际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增长,学习中文的外国人正在增多,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在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所以,拉瓦尔大学才会希望把我的书翻译成法文,渥太华大学也希望把它翻译成英文。所以,任何的成就都不仅仅是个人的,所有的失败也不仅仅是个人的,与你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为什么要说人是社会的人。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