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出现仿古瓷,主要是仿明清官窑中的青花瓷和清代的五彩、粉彩瓷。这是对历史上奢侈品的复制。随后又出现了“大师瓷”,这是自民国开始的景德镇的本土工匠所追求的从奢侈品向艺术品的转型。在景德镇,这是第二次将艺术以商品的形式进行流通(第一次在民国时期),一方面主张它的自主性;另外一方面它必须迎合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生产价值的方式是无法估量的,甚至是非理性的。这一阶段的景德镇是在对过去文化符号的回忆和再造中发展的,它有较深的历史印迹,这是历史通向当代接口中的重要一环。
 
6.从物化社会到符号社会
20世纪 90 年代开始,景德镇开始从物化社会进入符号化社会,也是后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主张的要点是,消费已经被超商品化过程美化和符号化了。有些学者认为物的重要性不仅是因为无处不在,还因为它参与了社会的表征或者象征,并被认为包含对社会行动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我们不仅不断地以直接、物质的方式与物体接触,我们还生活在一个物体被表示为图像并具有全球流动的世界当中。布迪厄在其著作中,将物品作为审美和文化价值标志的想法得到了最彻底的发展。表明特定的社会和阶级部分的往往具有独特的品味偏好,品味成为高度可见的差异标志在消费社会中,这种判断与社会地位和社会结构有关系。
方李莉教授还指出,在农业社会(自然社会),人是通过与自然的互动建构文化的。在工业社会(物化社会),人是通过与物的互动来建立文化的。在后现代社会(符号化社会)里,人是通过与遗产的互动来建立新的文化的。这是符号社会的最大特点,传统文化符号成为现代文化符号建构的源代码。这就是传统文化符号和劳动方式能在景德镇得到复活的基础,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非复活而是重构。
 
7.分析与归纳
接下来,方李莉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分析与归纳:第一,物有三个层次:商品、奢侈品和艺术品。商品体现的是使用属性,奢侈品体现的是等级象征属性,艺术品体现的是文化象征属性。第二,关于社会的本相与表征的认识。从本相到表征的转化是事实和情境向知识的转化,事物的表征化就是事物的知识化。第三,文本表征与符号表征。文化表征分为文本表征和符号表征,文本表征是可以长时间保留在文献和博物馆之中的,符号表征是可以较长时间保留,但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第四,生产消费系统与文化符号系统。一个是由物组成的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消费者连接着市场,连接着人生产物品,这里人作用于自然资源。另一个由象征符号组成的社会文化系统。第五,造物与自我价值实现。造物形成了图像编码,是用图像和造型来表达的,在此过程当中它会进行自我身份的塑造和确认,最后达到价值的实现,即工匠在造物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定位。第六,人工制品的身体与身体的人工制品。人的大脑具有“万事人格化”的倾向,即将无生命物体或自然力设想成某种思想的结果,这种倾向使我们感觉到这个世界充满了其他的精神主体,而这种精神主体也包括物的精神主体,人工制品是身体的一部分,同时身体也成为了人工制品的一部分。
 
8.总结
最后,方李莉教授总结道:第一,通过物和文化符号的研究让我们认识到社会的本相与表征的特点。其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表征系统建立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文本表象建构的意义。第二,通过物和造物活动过程的研究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物的三个层次(商品、奢侈品、艺术品),并且认识到不同时代物的呈现主体是有区分的。第三,通过对物以及造物活动的研究,让我们理解到人与物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还是一个建立象征符号和知识化和构建文化的过程。第四,通过研究我们看到,世界被物化的过程也是被符号化的过程、被精神化的过程,因此人在建构物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