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综述】闫玉等:民族传统与地方叙事——首届“乡见·地方叙事工作坊暨黔中人类学I圆桌春秋”侧记
2022/10/16 14:09:06

活动前序
 
自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持续呈现为多元互补的路径模式。除了聚焦考古溯源的神话历史与多重证据、乡土社会的仪式传统及数智时代的科幻文学等议题外,对民族走廊与区域文化的民族志表述也是备受关注的核心之一。
在此背景下,借《西南多民族生死观的考察研究》的课题结项之需,文学人类学团队与黔中地区的人类学民间机构联手,组织在黔学者发起了首届“乡见·地方叙事工作坊”。活动于 2022 年 10 月 6 日在贵阳金华镇翁贡村举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及贵州蓝花叙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作为多方合作的协议成果,本次工作坊同时也即“黔中人类学 I 圆桌春秋” 系列活动的开张首场——“2022·秋”。
本次工作坊主办方之一的手上记忆博物馆是2021年1月获批的非国有博物馆,馆长王小梅女士毕业于人类学专业,曾是贵州知名媒体人,为贵州省人类学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博物馆集民族民间工艺品收藏、社会服务、学术研究等功能为一体,收藏品现有民族仪式类和生活类物件三千(套),兼有组织“贵州省省级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贵阳市级非遗扶贫示范工坊”等资质和社会功能,多年来持续开展了非遗口述史采集工作和相关学术讲座、论坛活动,是一个具备较强文化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民间机构。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会长徐新建联合博物馆馆长王小梅共同策划、主持了本次工作坊活动。到会嘉宾包括:贵州社科院副院长索晓霞,贵州财经大学教授李钢音,贵州省律师协会会长白敏、贵阳市非遗研究会秘书长丁楚樾、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经济分析师徐洪舒以及贵州文史天地杂志社手机杂志责任编辑朱平,贵州大学国际旅游系主任叶荫茵,贵州大学民族学系副主任闫玉,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龙仙艳,贵州财经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王立杰,贵州大学教师黄红霞,贵州财经大学教师刘庆、张馨凌、陈晓军,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波以及贵州师范学院刘临洪和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佳蔓、本科生马玮蔓等。手上记忆博物馆副馆长葛春培、摄影师白文浩和驻馆志愿者云南大学研究生杨雅琪、王英林也全程参与了交流活动。
主持人及各位来宾结合自身学术经历与研究专长,就“在地化与去地方”及“遗产保护的地方实践”等议题作了发言。
 
 
圆桌汇集
 
本次圆桌对话围绕“民族传统与地方叙事”展开,与会嘉宾通过现场报告及书面形式进行了交流对话。尽管场地和时间都相对受限,但大家从各自关心的角度踊跃发言,相互切磋,通过案例研讨及理论辨析,展望了对人类在地发展的愿景期待。
 
徐新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会长):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地方叙事,目的在于让人类学落地,推动手上记忆博物馆与口述史工作坊的关联互动。我们尝试以理论“在地化”为基础,转向视野的“去地方”。也就是在表象上,讨论议题乃至人员看似都在贵州;但深沉里,思考和反思的视野却跳出贵州,迈向人类学整体。
因此,在理念上希望把本土看成世界,将地方视为全球,让族群列入人类支系。这样,在本地建成的乡土博物馆,即便级别只是村寨,内涵却与世界各地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的缩影,是多样性样本意义上的世界平台。
例如,从文化样本角度看,画在本土服装上的蜡染图案与流传于口头的民族叙事,都是人类的珍贵记忆,然而更需探寻并阐释的,是其中内含的生命信仰;依我之见,也就是包含从身体、生命到灵魂的宇宙论和生死观。
如今,面对数智时代的科技挑战,我们需要扩展视野,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