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文章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地认识到需要有一个更宏观的理论来统领当下我们在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所涉及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站在一个全球性的视野,综合不同的学科对其进行整体的认识。也因此,笔者提出了后农业文明的概念及其发展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笔者查阅了大量的中英文文献,在查阅中看到也曾有学者提到过这一概念,但大都是从生态环境、食品安全、文化保护等角度来谈的,却很少有学者从一种人类未来发展模式的角度去对其进行定义和讨论。为了深入讨论仅仅是一两篇文章不足以说明这一问题的。因此,笔者决定撰写系列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全面论证这一概念的可行性。
一般来说,任何认识都会有一个立足点和一个角度,笔者是一位中国人类学者,从文化立场上来讲多少会有一些中国视角,笔者觉得这很重要,以往有关未来学的前沿研究大多是西方学者,很少有中国学者,但当人类的未来之路遇到困惑时,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有十四亿人口的当代社会应该以我们的文化历史,以我们的当代社会实践加入其中。另外,以往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描述很少有人类学者,总觉得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缘起以及偏远地区部落或乡村文化的学科,但其实不然,当人类瞭望远方发现问题,犹疑找不到方向时,人类学者的出场非常重要。
以往人们总以为今天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科学技术的问题,其实不然,从宏观的视野来看,今天遇到的不仅仅是科学的问题,也包括了文化的问题,而且也许文化才是其根本和主要的问题。因为今天所有的困惑都在于我们如何确认我们的意义世界,如何从人类的生物性、文化性中找到我们与环境互动的方式,这是一个哲学的问题,更是一个人类学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是本篇文章深入讨论的起点。朱阳对人类的文化性和生物性有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吸收了他的一些观点,因此这篇文章将由我们两人共同完成。
二、人类学出场的重要意义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人类世后时,人类对世界的看法就有了极大的改观,人类世的最重要概念就是人类的活动已经成为地球变化的最大动力,这一动力的未来发展方向将决定着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而作为人类学者必须要加入其中,成为研究这一重大问题的一员的最大理由是:首先人类学注重研究的是人的生物性、文化性是如何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的,这是一种整体性的研究视角,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及核心问题。其次人类学与其他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的最大区别就是其关注文化的差异性、主张文化的多元互动,人类学者长期在农区、游牧区域等还没有完全被现代化的地区做研究。当我们讨论后农业文明这一概念时,人类学的专业素养和视角非常重要。因此,从人类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认识如下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人类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生物性与文化性来适应环境的;二是如何重新认识人类文化的差异性。这两个问题的讨论都与后农业文明产生的概念密切相关。
(一)人类学学者眼中的生物-文化与环境问题
在所有的学科里面只有人类学是同时关注人的生物性、文化性及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研究的学问。在人类学看来,生物性与文化性是我们这个物种(智人)适应地球生活的两种方式。人类在生物上进化为文化动物,因此,人的生物性会对文化作出回应,同时,文化也会回应生物性(从某种角度来讲科学技术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人类学家探索的就是我们人类如何在生物、文化,以及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进化的历程。人类学可以说是对人自身进行自觉的学问,没有对于人的自觉就很难真正认识人类的过去与未来。
我们在本文中讨论的后农业文明是一个对人类未来发展模式的预判,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开展这一讨论非常重要。通过研究,人类学者们看到的是尽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