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
南方科技大学的吴岩教授线上参会,发言题目是《<科学神话>:一本书的命运和它背后的故事》,内容聚焦中国最早的一本将神话与科幻的并置选集。吴岩将其置于学科史的视野中,分析了作品背后的社会思潮和学术脉络。这为我们今天进一步探讨神话与科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有益的启发。
四川大学的姜振宇老师以《审美想象与科学经验的对接互动——从鲁迅<科学史教篇>谈起》为题,介绍了在西学东渐背景下,青年鲁迅是如何想象科学的。这样的想象亦可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科学经验提供有益的借鉴。
南方科技大学的访问学者黄鸣奋教授的题目是《三十六计与科幻电影的构思策略》,回顾了近年来他在科幻电影领域的学术积累,认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本土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与此同时,他也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富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四川大学的梁昭副教授围绕“新媒体与新文类”展开,讨论“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研究”,着重介绍了新媒体时代文学文本的变化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出展望。
天津师范大学的郝岚教授、吕超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的黄悦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程林副教授以及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博士生姜佑怡参与了与谈。
会议的最后,陈跃红和徐新建两位教授对整场讨论进行了总结,并对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跨学科研究分会成立后的工作计划做了框架性构想。
 
分组论坛:从神话历史到跨媒介研究
 
文学人类学小组的六场讨论以线下和线上方式交替进行。线下的四场发言分为三类论题,其一是中国神话历史与文明探源研究;其二是文学、媒介与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其三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在关于中国神话历史与文明探源研究的议题里,中国社会科学院谭佳教授的《文明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物象观》在世界文明起源及其类型的视野里,讨论中国物象观的独特性。上海交通大学的唐启翠副教授以《<荀子>“文学观”与玉石文化大传统》为题,提出玉石文化大传统不仅形成了《荀子》文学观的技艺传统和文化语境,而且也形成了与西方早期文论话语的技艺共性和物质、信仰的差异性。上海交通大学胡建升副教授的《神话幻想的民族志与考古学考察》从人类史的角度,用丰富的多重材料,非常宏观地对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幻想的功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杨骊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山海经>与华夏玉石神话信仰》追根溯源,讨论“玉石神话”的根源为何的问题。
第二类议题有7位学者发言。集美大学的夏敏教授通过《抒情的人类学探视》的发言,对人的情绪展现进行人类学式探究,论题切入主观和客观之间。北京语言大学的黄悦教授论文从“神话主义/新神话主义”的角度对网络文学中的神话类创作进行探讨,体现了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延伸。西南民族大学的罗安平教授的发言《高校田野调查课的理念与方法探索》,在人类学田野方法范式转化的脉络中,以自己在美国高校进行的协作田野调查经历为例,讨论了人类学对地方的调研方法问题。西南民族大学王璐教授以《中国西南民族志发展历程》为题,对百年来的民族志的理论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着重对比了中国固有文史方志传统与西方理论传统中的民族志观念。
广西民族大学的马卫华副教授选取了容世诚的戏曲人类学研究作为个案,对新加坡兴化人的移民演剧的情境化研究。西北大学的万翔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文学到媒介的人类学:以图像的文本分析法为例》,在跨学科的视野下分析岩画阐释的方法论问题。四川大学的赵靓老师以“抖音上的大理”为例,讨论文学人类学视野中的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并置,体现了何种虚实互嵌的地方表述。
在关于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议题中,广西民族大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