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过程。
泰国乌汶华人们认为“没有天就没有地,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他们把对天地父母的祭拜放在所有拜祭仪式中的首要位置,到本头宫时,首先祭拜的是天地父母的祭坛,然后才前往本头宫内祭拜本头公妈神像以及左右的陪神三山国王与协天大帝,最后是泰国乌汶本头宫门神。由此可以看出泰国乌汶华人对于孝义伦理道德的重视,不忘根本,不忘祖宗的养育与保佑之恩。泰国乌汶潮剧扮仙戏中的冠仙仪式遵循着相应的展演顺序,而这种顺序的确定与泰国乌汶华人信仰密切相关,实质上是与天地父母祖先信仰以及本头公妈神明、诸位福神的重要性和神圣性相关联。
 
泰国乌汶潮剧扮仙戏《仙姬送子》及冠仙仪式的演出顺序
 
          三、泰国乌汶潮剧扮仙戏展演释义
 
(一)泰国乌汶潮剧扮仙戏剧目分析
王嵩山在《扮仙与作戏》中指出:“地方戏曲在现代社会中与民间信仰有更紧密结合的趋势,演出前的‘扮仙戏’,便成为请戏演出最重要的目的。”[ 王嵩山《扮仙与作戏》,台北:稻乡出版社,1997年,第134页,转引自余淑娟《戏曲赞助与街戏的变迁:以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庆典为例》,(台湾)《民俗曲艺》,2007年第3期。]泰国乌汶潮剧承袭传统潮州戏剧,扮仙戏也是泰国乌汶潮剧艺术最为重要的戏剧演出形态,主要演出的剧目有《唐明皇净台》《跳加官》《京城会》《仙姬送子》等。
《唐明皇净台》中有唐明皇角色演唱:“高搭彩楼巧艳装,梨园子弟有千万,句句都是翰林造,唱出离合共悲欢,来者万古流传。”唱唸此角色的唐明皇,由潮剧团中的“香公”担任,是二等老生,在潮剧剧团中有一定的地位和气势,赋予净棚的仪式功能。饰演唐明皇一角的演员“香公”在上场前会在后台戏神庙院祭拜以及折纸马,压放在翰林院香炉底部。纸马是传递天地神明的物质媒介,在演出结束之后香公会将其燃烧,意为纸马将上天向神明传达信息。
《跳加官》出现的时间最迟在崇祯十二年(1639):“清朝以后,跳加官在戏剧舞台上非常活跃,和‘贺寿’、‘赐福’、‘送子’等成为常见的吉祥小戏”。[ 黄天骥、康保成《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9页。]跳加官的角色由老生角表演,中国潮汕地区表演时演员穿的是红蟒袍,在泰国乌汶潮扮仙戏中跳加官身穿的是绿色戏服黄色龙纹,相帽,手拿朝笏。在传统潮剧演出的跳加官中有女加冠一角,由旦角表演,身穿红蟒袍、戴凤冠、手拿朝笏。男的拿着“当朝一品”“指日高升”“加冠晋禄”等纸条,女的拿着“一品夫人”“福禄寿全”等祝福语。[ 林淳钧《潮剧闻见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4页。]《跳加官》作为仪式剧的历史由来已久,并且相似的吉祥祝福涵义也一并传承下来,至今在海外潮剧演出中也时常展演,但已经与中国《跳加官》表演略有不同。泰国乌汶潮剧扮仙戏中出现的跳加官手持“酬谢神恩”“合境平安”红色纸布黑字字符表演跳神,这种近似于戏剧表演与礼仪动作的舞蹈动作,也可以理解为介于宗教礼仪和戏剧艺术之间的混合表演形式:演员戴着面具,面具上有长胡须,长胡须是跳加官在表演时进行配合捋胡须的动作,配合小锣进行过场,手持“合境平安”红色吉祥语纸条向观众展示之后做跳动动作,有一定的步法和手法(手法是右手在捋完胡须之后,食指和中指合并二指用力指向天空)。加官在全剧中只做不唱,其手持的“合境平安”的中文字符与泰国乌汶华人祖先祭台、本头公妈祭台和本头宫庙内镶嵌的中文字一一对应,寄托了当地华人平安和谐的寄望。
泰国乌汶潮剧扮仙戏&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