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这里属丘陵地带,不宜稻作,人们早先多从事东海道交通的护卫等行业,后又设立供来往客商临时休息利用的“茶屋”小店[ 茶屋:在中古至近代,见于日本各地的一种轻食店,一方面向过往客商提供歇脚的场所,同时也提供饮茶及甜点等服务。],经营烟酒、杂货、草鞋等。有一位名叫竹田庄九郎的人在1610-1614年间,从前来服劳役修筑名古屋城的九州人的穿着学到扎染技法,然后把当时也才刚刚开始较大规模生产的三河棉布施以扎染[ 根据编撰于平安时代初期的《日本后记》记载,棉籽最早传入日本是在799年,由昆仑人(很可能来自印度)漂泊到今爱知县三河一带上岸时带来;后虽曾栽培,但因气候不合而灭绝。15-16世纪日本曾大量从朝鲜半岛进口棉花,包括来自中国的“唐木棉”,九州一带大约在弘治年间(1555-1557)开始栽培棉花,到天正年间(1573-1591)逐渐发展成棉布产地。木棉栽培不断向日本全国各地传播,进入江户时代才逐渐取代了此前的麻布。参阅安藤宏子:『日本の絞り染めの歴史から技術まですべてがわかる 絞り染め大全』、第223頁、誠文堂新光社、2018年7月。],使用当地原野上自然生息的山蓝草,从事蓝染生意。他将扎染成蜘蛛一般纹样(蜘蛛扎染)的棉布做成手帕、浴衣等,当作土特产在茶屋和附近的“鸣海宿”旅店街出售,后来这些扎染制品慢慢地就成为旅行者带回故乡的土特产品,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品牌。因此,后世的人们就把竹田庄九郎视为有松扎染的开创者,并为他在有松镇竖碑作为纪念。另一种传说是指丰后国的藩医三浦玄忠,在庆长年间(1596-1615)曾因名古屋城的修筑事宜而随藩主前来,后在一次返回江户的途中于鸣海宿病倒了,得到当地人精心照料。后来,他的夫人为表达感恩,遂将“丰后扎染”的技法教授给了当地人。在鸣海,人们是把三浦夫人视为“鸣海扎染”的开山之祖,故鸣海扎染又有“三浦扎染”的称谓。据说三浦夫人是在明历4年(1658)9月13日这一天去世的,她的墓就在附近的龙蟠山瑞泉寺内。1934年9月13日,鸣海扎染商工协同组合为纪念她的功德而立碑,并在每年9月13日,于“鸣海扎染开祖三浦之碑”前为她举行慰灵祭。
      日本著名的扎染专家安藤宏子曾经推论指出,日本九州丰后的木棉蓝染,其技法的起源很可能是由葡萄牙人从西非带来的,当时是以“南蛮贸易”的形式,把蓝染传到了皈依基督教的大名即大友家所统治的丰后地方,故丰后扎染兴盛起来的16世纪末,也正是丰后府内因为南蛮贸易而繁荣的时期。在她看来,从葡领西非海岸,经马达加斯加、印度和澳门,再到日本九州的丰后,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也是一条蓝染之路[ 安藤宏子:『日本の絞り染めの歴史から技術まですべてがわかる 絞り染め大全』、第255-256頁、誠文堂新光社、2018年7月。]。
      日本历史上的宽永年间(1624-1644),棉布衣裳在庶民之间逐渐普及,人们对棉布扎染的纹样出现了很大的需求,与此同时,扎染浴衣开始广受欢迎。宽文年间(1661-1673),有松扎染除了棉布蓝染之外,还发展出红色和紫色的染色与纹样,进而在绢布上也进行施行扎染。天和元年(1681),有松地方曾以“九九利染”的马缰绳向江户进贡,倍受将军喜欢,有松扎染进一步名声大噪[ 伊藤喜栄:『東海の伝統工芸』、中日新聞本社、第128-142頁、1985年9月。]。自从有松扎染兴盛以来,由于很多产品主要是在鸣海宿的旅店街售卖的,于是,就出现了有松和鸣海有关扎染产地之正统性的争议和双方的对抗性竞争。由于尾张藩在1781年(天明元年)以保护为名,强化对扎染产业的控制,特在有松设立“扎染改会所”,除了赋予有松的匠人以营业独占权,还直接控制扎染产品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