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区发展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5,于是红军辗转经过城步、绥宁、武冈、洞口、隆回等地,留下了珍贵的革命足迹。如今湘西南的乡村景观中仍保留有钱币、马灯、衣物、水壶等红色遗物,这些不仅是军民相融的历史见证,而且是红色基因的坚实承载。
   
三、 乡村景观中红色文化的价值旨归
革命遗物无言却厚重,红色故事质朴却感人。乡村景观是一种物化的、无声诉说的文化景观,尤其包含在其中的红色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可以拂去蒙在其上的灰尘,感悟其红色精神,感知其中的价值旨归。红色文化景观是物化的,但是红色革命精神是永存的。几枚小小的钱币,反映出红军革命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朴实;一盏平凡的马灯,展现了红军战士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真挚感情;伫立在乡村的革命老屋,诉说着革命历程的峥嵘岁月。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在进行湘西南红色文化景观调研过程中,寻访到的老人们每讲起当年的红军革命故事,都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在绥宁县的黄桑坪乡上堡村,王球娇老人的家人曾经历了一段同红军战士的感人经历。王奶奶虽然年迈,但精神矍铄,面露自豪的笑容,娓娓道出当年的故事。1935年,萧克部队率军经过上堡古国,在附近的乌鸡山上累死了一匹驮着行李粮食的马,同时有三、四位红军战士由于体力不支脱离大部队,在上堡古国停留。于是找到了当地山上的一户人家,希望在此地找点吃的充饥。家中只有一位老奶奶在家,由于对红军不了解,误以为是土匪势力,心中大惊。红军战士连忙大声解释:“老人家,您不要害怕。我们是红军战士,不是坏人。我们好多天没有吃东西了,您能不能给我们弄点吃的填肚子?”质朴的老奶奶听了很心疼。可是当时家中没有大米,只有当地的粗粮和南瓜。老奶奶有点不好意思地对红军说:“家里穷,没有大米,只有一些粗粮,还有南瓜。”红军连忙说:“没关系,没关系。只要能填饱肚子,吃什么都行。”红军战士在老人家吃了一些粗粮和南瓜,吃过饭后,连声道谢。离开前,一位红军战士说:“老奶奶,您一看是个好心人。我们还想把一个病号托付给您。这个小红军因为营养不良,得了一种流行的‘达摆子’病,走路一瘸一拐的。我们希望他在您家休养一段时间,身体恢复了再回部队。”好心的老奶奶看到虚弱的小红军很心疼,不顾自己并不宽裕的家境爽快地同意了。红军战士连声道谢,放心地离开了。事后老奶奶的家人在南瓜里发现了红军战士藏了六枚铜钱。
铜钱藏得很隐蔽,红军战士在南瓜顶部用刀子划了一个弧形的盖,铜钱藏在盖子下面。在南瓜的旁边,红军还留了一盏马灯、一个茶壶、两个马踏以及一条红军娘子的裙子。八十多年来,这些红色遗物在王奶奶家中珍藏如宝,代代相传。
 
在城步苗族自治县下团村“老苗王”杨光清老人的家中,珍藏着一个的红军马灯。据杨老讲述,1934年9月,红六军团突围西征,以任弼时、王震、萧克率领的中国中农红军第六军团进入城步。经过激战的红军战士伤病严重,当经过杨光清老人的家时,因杨老的奶奶略懂一些苗医、苗药,面对伤员毫不惊慌,先安顿伤员住下,用盐水为他们清洗伤口,然后自己亲自上山采药,有红伤药、跌打药、消炎止痛药等。奶奶采药归来后立即给伤员或是外敷、或是煎服药物。红军伤员在杨老家住了两天后伤情病情都大有好转。9月14日红军启程要往丹口镇大桥头村出发,伤员的病情也好了。当大部队路过杨老家带伤病员一起上路时,营长周仁杰命令一个战士取出一盏当时配备部队常用的马灯,对杨老的奶奶和母亲说:“你们热心救了我们的伤员,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本当重金感谢,由于我们现在很穷,拿不出银两来酬谢,这盏马灯是部队配备给我们用的,我看你们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