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旭斌 李雪娇 唐可凤 | 湘西南乡村景观中红色文化的传承研究
2021/1/29 20:14:31

湘西南乡村景观中红色文化的传承研究
作者:谢旭斌 李雪娇 唐可凤  发表刊物:《工业工程设计》
摘要:为了发掘、重拾散落在湘西南乡村景观中,红军长征时留下的革命文化遗迹及红色景观资源,汲取红色文化养分,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促进红色文化在现代乡村社区中的转化培育和资政育人的作用。综合利用田野考察、文献法等研究方法,重点选取了若干湘西南乡村景观中遗存的红色革命旧址、红色标语景观、红色革命遗物及历史故事等红色文化景观资源,深刻挖掘并领悟蕴含在其中的重要红色历史事件、感人革命故事、红色革命传统等红色精神。借此呼吁人们树立文化拯救意识,合理保护独特的红色文化景观,因为这是革命文化历史的印记,是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发挥资政育人作用的重要财富,对传承与发展乡村红色文化,振兴乡村文化及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与审美价值。
 
   
关键词:乡村景观;红色文化资源;革命精神;文化传承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进程中形成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中发展而来的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1。其中蕴含的不畏强敌、忠诚无私、清廉为民、勇于创新、万众一心等精神特质,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红色文化景观是革命历史与红色精神的物化体现,具有历史性、唯一性和传承性,是极其珍贵的文化景观资源,更是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精神财富。湘西南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不足,因此在乡村中留存着一批原真、质朴、丰富的乡村红色文化景观。通过发掘、探索、利用乡村红色文化景观资源,深刻领悟蕴含在其中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涵,对缅怀革命先烈、坚定红色文化自信、发挥红色文化的感召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
 
一、 湘西南乡村红色文化景观
红色热土湘西南是红军长征的途径地。红军长征途中由于行军需要、战略需求、政策宣传、召开会议等军事战略与革命活动需要,在此遗留下珍贵的红军长征足迹和革命文化印记,形成类型丰富的红色文化景观。乡村红色文化景观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载体和革命历史的见证,更是革命文化历史的“精神地标”。
 
红色文化景观是革命文化精神的景观地标。湘西南作为一方红色革命故土,地处武陵山与雪峰山两大山脉体系中,是现在的张家界、怀化、邵阳三市的西南部地区,其所辖的桑植、大庸(张家界)、永顺、保靖、洪江、新晃、会同、通道、绥宁、武冈、城步、洞口等县聚居着苗、土、侗、汉等多民族。2湘西南一带由于地理险要、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地处省界边缘,该地区成为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势力的薄弱地带,为红军战略转移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地发生过多次消灭反动派、反围剿、红军长征等重大红色历史事件,著名的有长征时的通道转兵会议,抗日战争时的湘西会战(雪峰山抗日战)、日本“芷江受降”等。湘西南的绥宁、城步、武冈、洞口、通道等县,是长征中红二、红六方面军多次反转途径地,由此在乡村景观中散落遗留下诸如红军路、红军门、红军楼、红军井、红军桥、红军住所等独特而多样的红色文化景观。红色文化景观作为革命文化历史的“精神地标”,从景观类型的角度,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①老屋建筑景观:革命行军驻留地。红军在行军、反围剿、打土豪或者战争的过程中,为了既便于聚合、训练、开会、休憩、物资储备等日常军队活动,又不影响百姓,因此常选择村落中的公共建筑,如祠堂、风雨桥、书院、寺庙等地停留驻军。包括红军革命指挥所旧址、红军会师旧址、红军将领故居、红军驻扎地等红色文化景观。例如洞口县的武安宫,又称忠烈祠,是红六军团十七师师长吴正卿率军经过石下江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