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易扉 | 玛莉特·韦斯特曼的理论视野——荷兰黄金时代的“风景”表征
2021/1/29 20:08:20

玛莉特·韦斯特曼的理论视野——荷兰黄金时代的“风景”表征
作者:罗易扉  发表刊物:《美术》
摘要:艺术史学家韦斯特曼注重将人类学方法作为观看的方式,从社会语境中充分理解荷兰文化与艺术。她从艺术史到社会史,再从物质文化到结构主义人类学,通过图像观看荷兰社会的表征隐喻所在;她将作品置于城市空间之中,关联政治、经济及宗教环境中去想象与谈论;她从人物画、风景画、风俗画、圣经题材画及神话题材画中的故事与丰富寓意,观看17世纪荷兰绘画中的现实主义与现代性。韦斯特曼以一种不同于以往欧洲视角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即采用艺术人类学方法进入图像学研究,最终通过寻找图像与荷兰市民生活之间的层层关联,呈现出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风景”表征。
 
   
关键词:玛莉特·韦斯特曼 荷兰艺术 图像 表征
 
引言
荷兰17世纪绘画如同超越自然的镜子,画家们不满足于冷静的观看自然,而是带着复杂的情愫与暗喻去描绘自然,因此画家笔下所表达的荷兰充满神秘的气氛与调子。17世纪荷兰绘画充盈着丰盛的静物、安宁的室内景象、欢悦的人物以及人头攒动的酒馆场景,图像中所表征的中产阶级,充满生机勃勃并兼具自我约束的理性风范。这是一个现代形式的繁荣活泼的共和国,在此地生长并培育了像伦勃朗、维米尔、哈尔斯及杨·斯滕等如此成功的画家,他们分布在这块国度中繁荣的城市与海岸,描绘着阿姆斯特丹、哈勒姆和代尔夫特的迷人地域风情。玛莉特·韦斯特曼(Mariët Westermann),北欧文艺复兴及巴洛克艺术研究专家,荷兰艺术史研究专家,研究领域为人类学、艺术史方法论与艺术批评。研究专题涵盖17世纪荷兰绘画、早期现代艺术及新视觉研究,聚焦1600年-1800年荷兰殖民想象、波希与勃鲁盖尔、1500年-1700年荷兰风俗画及伦勃朗专题,以及“犹太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想象中的伊甸园”专题研究。17世纪的荷兰既有充满杨·斯滕的欢乐,也有雷斯达尔的幽暗云彩,还有天色暮光中倾圮的古堡,以及欢腾的溪水与北方风景的诗意。韦斯特曼将图像置于荷兰本土社会语境之中,解读同一时代荷兰的盛景与表征。
 
一、在“此”风生水起的汇聚:艺术史与人类学的交织与分歧
 
艺术人类学具有复杂的跨学科性,艺术史与人类学之间交织与分歧的缠结关系,在“此”领域风生水起地汇聚。哈尔•福斯特(Hal Foster)在《作为民族志学者的艺术家》中指出:“在当代艺术与艺术批评走向之中,出现了艺术史的人类学转向思潮。”
 
韦斯特曼的艺术史研究重视艺术人类学方法论,同时为艺术人类学贡献了其独特研究。她主编的《艺术人类学》文集具有前瞻意义,反映了当代艺术史的人类学转向思潮。本文集为克拉克会议成果,文集作者多来自艺术史家与人类学家,他们用各自的研究呈现风采各异的方法。艺术史家萨拉·史密斯(Sarah Brett Smith)研究巴马纳泥浆衣图案,并将之视作女性知识模型载体。人类学家霍华德·墨菲(Howard Morphy)采用现象学方法研究雍古人艺术,而兼具人类学家、考古及艺术史家的史蒂夫·博格特(Steve Bourget)采用考古学方法,研究图像在古代莫奇文化中的作用。乔纳森·海(Jonathan Hay)则采用结构人类学及社会交往理论来论述中国古典绘画。伊凯姆·奥柯耶(Ikem Stanley Okoye)提倡艺术史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论,提倡人类学家不要止步于西欧与北美艺术研究。艺术史家珍妮特·贝罗(Janet Berlo)认为,无论是玛雅象形文字,还是印第安绘画,抑或纺织物上的性别史,均是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这些非西方史学均可进入艺术史与人类学实践的研究领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