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学的研究方法看待,则会低估艺术人类学对艺术学的学科贡献和价值。
 
三、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人类学
 
作为艺术学理论下属的二级学科的艺术人类学在艺术学体系框架中有何作为?我们首先要看艺术学理论自身的学科诉求。若以“隔行如隔山”这句俗语来说,门类艺术的诉求就是高度专业的某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建立在自身独特的技艺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体系,如美术学就有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批评。这种专业性是封闭的,主体常会以这种专业性自居。若以“隔行不隔理”这句俗语来说,艺术学理论要寻找的就是“理”,它的站位就是在门类艺术之上,美学之下,这个区间的站位要求就是超越门类艺术获得整体认知,只不过这种认知不同于一贯的审美认知,更不同于运用概念和范畴就直接演绎世界的哲学认知,是立足于“何为艺术”这样的本体探索在“史论评”这个基本框架下的研究。
 
首先,艺术人类学能为艺术学理论提供整体性视野。超越门类艺术,建立整体思维,在这个诉求上,艺术人类学和艺术学理论是共通的。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问题之所以能顺理成章地被“艺术”替换,就在于艺术是文化最好的形态和方式。泰勒就强调文化的整体性,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艺术学学科奠基者的德索就明确说:“艺术属于文化。文化在根本上是精神价值的整体,从人类观点出发,它是伟大成就之领域间的相互渗透:经济、法律、道德、宗教、科学和艺术。”自律论艺术的问题就在于将艺术从它的文化系统中抽离出来,使得艺术与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完全脱离,只强调受众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审美关系。
 
尽管艺术学将学科的建基功劳更多地献给德国理论家德索于1906年出版的《美学与艺术理论》,以今日的学科逻辑来看,这本书就是两个部分:美学和艺术学。美学部分有美学潮流、审美对象、审美经验和审美形式四个内容。艺术学部分实际为艺术原理,它由艺术创造、艺术起源、艺术分类和艺术功能四大部分构成。需要注意的是,若将格罗塞出版《艺术的起源》视为艺术人类学的第一本著作,那他出版的时间节点1894年就值得回放到当时的艺术史中去考察。早在德索之前,格罗塞就在书中表达了具有今日艺术学理论三大板块(史、论、评)的学科构架,具有明显的学科意识。他说:“在这种艺术史研究之外,早就有了一种关于艺术的性质、条件和目的的一般研究……艺术史和艺术哲学合起来,就成为现在的所谓艺术科学。”“一般研究”(艺术原理)、“艺术史”、“艺术哲学”就是史论评三个版块,只不过他将“艺术评论”放在广义的“艺术哲学”部分:“我们的艺术哲学概念,却包涵得还要广些;它也包涵那些通常称为艺术评论而不称为哲学的研究”。遗憾的是,艺术评论在他心目中地位不高,被视为是主观
和零碎的。
 
其次,艺术人类学可促进比较艺术学的建立。人类学与生俱来地具有他者的文化视域,既是对文化的他者以他者的视角进行理解和阐释,同时又是对自我的文化进行反观,从而形成比较性的文化视域。近年来,艺术学界又呼吁建立比较艺术学,代表学者有彭吉象,李倍雷等。宗白华、朱光潜等前辈所代表的中国现代艺术学,主要是中西艺术的比较与对话,但比较艺术学的比较层次和比较维度是丰富多维的,还需进一步丰富完善。除了中西艺术比较之外,还有民族艺术之间的比较、国别艺术之间的比较、地域艺术之间的比较、门类艺术之间的比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