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物质向艺术生成的非常关键的枢纽环节。艺术创造环节就处于物质向形式的转换过程中。万物皆有形式,艺术创造中的形式是经人按照某种意图和目的转换后形成的,这些形式都是用来承载创作者内心的感性经验。艺术学之父费德勒说:“在艺术活动中,只有当自然和材料都听命于处于某种艺术展现目的而进行的艺术造型活动时,艺术世界才得以产生。”色线、光影、音声、节奏、形体这些可感知的要素都是构成形式层的元素,中经形式层这个中介,物质层由此进入艺术层,受众从形式中获得了某种意蕴、意味或意义。艺术的符号学性质、文化学性质都在形式层的生成这个环节。艺术从来不是封闭在创作者自身内部的事,它总是指向某个族群成员或潜在的他者,也就是说,艺术具有文化学的共享性和习得性,是用来和另一个人分享意义的载体。杜威由此说:“意义乃是由于事物具有能使分享的合作成为可能和产生结果时这些事物所获得的含义”,“每一个意义都是共同的或普遍的。它是在言者、听者以及言语所涉的事物之间共同的一个东西”。“意义”本身还不是艺术之为艺术的根本,整个人文学科探讨的都是价值和意义问题,艺术的根本在于以感性的方式生成和体悟“意义”。艺术创作完成后,创作者可以不给任何人分享,就本质而言,艺术作品已经生成,但这种不进入交流和传播的艺术创作是无效的半成品。
 
艺术首先作为动词,即创造或表达。若将艺术作为名词,则要么是本体意义的艺术,要么就暗指艺术作品。在这里,可以将以前的学者所界定的艺术的人为性划入创作或表达,由此可以看到艺术和审美的不同,特别是对于自然物,正因自然物不是人创造或表达出来的,因此它可以是审美活动中所视为的美的自然物,却不是艺术品。至于后现代艺术中的现成品艺术,已经通过博物馆或艺术家身份等艺术制度或主体观念置入其中,因此而成为艺术品。“艺术的概念定义的不是事物的范畴,而是事物的价值。它始终与人类劳动和其技术联系在一起,并指出大脑与操作这一活动关系的结果。”
 
其次,艺术是形式化的。形式是用来承载创作者意欲表达的经验,审美活动也由形式才得以产生。康德将美视为对形式的观照,是一个对象符合目的的形式,这个说法更符合艺术的创造。审美是借助形式而产生审美经验,但这个经验不指向物质化的创造或表达,而只是受众内心的心理经验,当他将审美经验进行表达或呈现时,就已经是艺术创造了。艺术是将艺术家在世界感知中获得的形式在一定秩序中进行重组,从而成为艺术的形式层。
 
最后,艺术是价值科学。艺术的价值性是由受众基于自身需要的程度而从形式层获取的。“形式始终是某个被用来感知的事物,某个通过感知手段来传达的信息。只有当人们有意识地从中捕捉意义(significato),形式才变得有意味(significanti)。”可以说,古典艺术侧重于意义的表达;现代艺术侧重于意味的追求。现代主义艺术的危机是意义丧失的危机。艺术人类学最为丰厚的学术成果是对于小型社会或族群社会中的艺术研究,挖掘最为充分的是艺术的意义。在族群或社区中,社会集体成员基于某个艺术媒介分享的是集体的经验或意义。在其分享的经验中,那些让人愉悦的经验就是审美经验。
 
二、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归位
 
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归位有三种观点,一种是人类学观点,将艺术归宿于人类学。依照人类学的学科逻辑来看,人类学的学科对象是文化的他者和自我,以此类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的他者和自我。若将艺术的他者和自我进一步放入艺术学框架,则和艺术学的学科追求不一致的,这就是人类学的客体本位和艺术学的主体经验之间的矛盾。艺术的接受环节是艺术审美和艺术批评,这两者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