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乐 高莉 | 技艺、文化、传承 -拉卜楞唐卡画师口述史
2021/1/29 19:39:51

技艺、文化、传承 -拉卜楞唐卡画师口述史
作者:牛乐 高莉
摘要:作为典型的宗教艺术形式,唐卡艺术的传承与宗教文化关系密切,但是仍具有鲜明的造型艺术本体特征,其技艺的传承与地域文化、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唐卡艺术的人文性、艺术性被进一步强化,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的活态性、时代性和流变性。
关键词:唐卡;甘南藏区;拉卜楞寺;技艺;传承
导言“唐卡”在《藏汉大词典》中解释为“卷轴画”,这一定义综合考虑了唐卡产生的历史脉络、文化语境和基本形态,故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同。甘南当地的画师对唐卡的这种定义基本持认同态度,但是均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唐卡应该专指“佛画”,尽管唐卡的内容和题材丰富多样,但是依据度量经的规范描绘的佛、菩萨、护法、金刚、尊者、上师等藏传佛教图像,或者山神等藏族民俗文化形象应该是其主要的内容,同时,这一类唐卡应具有可资供奉、观想的宗教功能。而广义的唐卡则可理解为藏族绘画艺术的总称,其前提是作品可以反映藏族传统绘画的特有形制和知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唐卡”,一词从藏文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平面的画,故一些藏族画师也基于这一含义格外强调唐卡的平面性,故不论是卷轴画还是壁画都属于唐卡,以区别于占用三度空间的佛教造像。与职业画师不同的是,普通藏族群众不太重视唐卡的手绘形式和材质,认为只有经过开光,可用于供奉的佛像才是唐卡,因此即使是印刷品,只要具有宗教功能也可以称作唐卡,反之没有经过开光,不能供奉的画像则不能称作唐卡,这种认识上的差别体现出唐卡作为“绘画艺术”和“宗教法物”的二元属性。一、拉卜楞唐卡的分类、源流与风格甘南唐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以拉卜楞寺为中心,并与青海热贡唐卡艺术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同时,基于拉卜楞寺宗教文化广泛的影响力,清初以来各藏区的唐卡画师多有在拉卜楞寺工作的情况,使甘南唐卡的画风受到了多地域、多流派画风的影响。基于这种多元化的传承,甘南唐卡的分类较为丰富,术语表达与其他藏区基本一致,可大致分为“止唐”(བྲིས་ཐང་།绘画唐卡)和“规唐”(གོས་ཐང་།工艺唐卡)两类。“止唐”可按背景色彩不同分为“玛日唐”(དམར་ཐང་།红唐)、“纳唐”(ནག་ཐང་།黑唐)、“赛日唐”(གསེར་ཐང་།金唐)和“皴唐”(ཚོན་ཐང་།彩唐)等几种。根据文物考察和老画师们讲述,传统绘画唐卡以彩唐为主,红唐、黑唐、金唐较少,尤其是大量用金的唐卡近代才从各藏区兴起,这些用特殊色彩和工艺绘制的唐卡对收藏者较有吸引力,故其绘制工艺和精细程度也在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规唐”按照材料工艺的不同分为“规筑”(གོས་འདྲུབ། 堆绣或布贴画)、“泽筑”(བརྩེགས་འདྲུབ།刺绣)和“塔绣”(བཏགས་འདྲུབ།织绣)。工艺唐卡在甘南州卓尼县一代有较长的传承历史,堆绣、布贴等工艺唐卡的制作至今仍比较盛行,各大寺院和一些较富有的藏族居民家中均收藏、悬挂此类唐卡。除绘画唐卡和工艺唐卡以外,由于夏河拉卜楞寺、卓尼禅定寺历史上都建有规模较大的印经院,经文印刷事业比较发达,故甘南地区的僧俗群众也将雕版印刷的佛像称作唐卡。关于拉卜楞唐卡的源流,当地的画师有不同的看法,结合文献记载和口述史证据可以判断,公元18世纪初拉卜楞寺建立是甘南藏区唐卡艺术开始体系化传承的开始,并在发展中受到了青海热贡唐卡艺术的深刻影响。基于拉卜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