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上整个就把原来讲客观与主观分立的哲学给一一颠覆掉了。一般人都可能会认为,似乎世界就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才对,但叔本华把这个给彻底否定了,在他看来,凡是一切都“永远只是……眼睛看见……”罢了,而这看见,本质上或者发生学意义上,它又不过是一种表象的存在而已。
 
或许如果真正懂得这套哲学背后的认识论逻辑,这个话也就不再那么抽象了。在这一点上,哲学家并不像人类学家那么强调“浓描”,哲学家一定是要把这繁琐浓郁的东西给彻底的挤干掉,不让它拖泥带水,把概念性的、思想性的以及灵光乍现的东西真正抽离出来,成为某种引导性的观念。所以,反过来,人类学家要去读哲学书,那就要添枝加叶地把它放开来读,从薄读到厚,读出其中浓厚的民族志味道出来。通过哲学家的对这个世界的深度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那些所谓的真实,都必然是要通过我们的眼睛去看才能真正形成和出现的,即都属于是一种视知觉意义上的效应而已,在这一点上,“盲人摸象”的寓言根本上是建立在视知觉唯一的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因为似乎只有眼睛的视知觉才能够看到整体,其他感官只能是感受到一些局部而已,视觉因此凌驾于其他所有感官而存在。显然,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双眼,也便没有了视觉,因而对于盲人而言,作为表象而存在的馒头便是不存在的,实际上在一个表象的世界之中,除了表象之外,可能什么也又都是不存在的。
 
因此,对于一个由大众刷屏去看视频直播时代的来临而言,它可能是非常真实的,是真实的直接映射,但有如前文所述,它确确实实又是极度虚拟的存在。网上快速呈现并持续滚动的那些视频直播,有谁会否认它不是真实的在发挥效应呢?但视频呈现本身从媒介的意义上而言却又无疑是虚拟的,因为它不是纸媒或口语声音的媒体,它们都不过是虚拟信息的一种传输而已,这是通过互联网的快速传输技术而生成的,根本上而言就是一种虚拟性的表征传入了人脑之后成为心理表征,随后又会从人脑之中传递出来成为了一种公共表征而已,这可谓是一个虚拟真实的表征循环链条的展开与持续,这些“虚拟的真实”,又再一次验证了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于今天网络世界而言的意义重大。因此在这里,之所以引述到了叔本华这本书,并乐于推荐大家去读这本书,根本上是考虑到这本二百年前的书和二百年以后今天的现实语境之间的密切关联性,如果想开展有关于虚拟世界这方面的研究,想研究大众刷屏时代的民族志书写,这的确就是很有现实意义且也很有时代价值的一本并非那么深奥的书了。
 
在这方面,至少可以说,叔本华比我们现代人早了二百多年认识到了人和表象之间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他所谓的“世界是我们的表象”,而别的也便再无其他。言外之意,如果转用到对民族志的理解上,对于民族志的根本而言,我们的民族志也就是我们的表象的一种集合,即指那些符号、象征以及图表之类,不过它们都属于是我们在田野之中用双眼所看到的那些图景的一种表象化事物而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而人类学家则凭借一种设身处地的田野工作,能够跟他人进行一种交流的根基也恰是在于,我们显然是这些表象的搜集者、制造者以及传播者。
 
显而易见,这种见解如果能够转用到当下对世界意义的解释上,恐怕是最为适恰不过的,同时用在对互联网世界的对我们生活的诸多影响和关系的解释上,也必然是极为重要和最为贴近的。在这方面,可能很清楚而又很明确的一点就是,民族志在于记录。而语言、声音和图像都不过是用来记录的工具和媒介而已,它们之所以存在的目的,仅在于达至一种理解和沟通。而民族志则是人们生活的一种自觉和升华,是在表达方式上的一种独特理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