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最能启动我们去思考的一些东西。
 
民族志作为表象的集合
 
关于这一点,可以先从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年)所写的一本书说起。这本书1818年出了第一版,在当时此书的出版可能是太过超前,没有什么人去买,也没有人会真正去读。为此叔本华坚持在1844年出了第二版,第二版之后才渐渐使他成名,在欧洲近现代哲学中的地位更因此而大为提升,影响到了像尼采这样的大哲学家的关注。数年前在我们在讨论“微信民族志”这一主题时,就发现了此书和现当代生活的联系,同时也就在细心去研读这本书,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来,我认为这本书的思想之新奇整整可以说是超前了我们有两个世纪之久。
 
叔本华这本书就叫《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书的题目中,关键是“表象”这个词汇,那些曾经只活在一种面对面交流,或者甚至像电视电话仅仅是作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而实现与外界连接和沟通的时代里,我们无法真正感受到所谓一种虚幻表象的真实存在,更无法体会到人的意志基于表象而有的各种表达和追求,但在我看来,今天这个时代里,才真正算是一种叔本华意义上的那个“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大约过去人想吃上一个馒头,得亲自到店里去看、去买、去挑选,甚至还有自己发面蒸馒头的,因为这才是那时所谓的真实生活本身,但现在,要想吃馒头了,手机APP一搜索,微信公众号一关注,各处涌来的信息中,图、文、视频方面,可能就同时出现有千百种的馒头的照片或者视频图像,这些图像动态性滚动地显示在了不到手掌一半大小的手机屏幕上,只要刷屏者按键选择,随后电子扫描二维码付款,然后再通过快递即可收到自己想吃的馒头了。而且,何止又是馒头呢?曾经我们要去现场购买的千千万万的商品,都在被这种新的虚拟挑选和选择的方式所替代了。那我们需要去追问的是这替代背后的转变究竟又是什么呢?实际上,这根本而言就是从一种真实的物的接触到虚拟的视觉表象的感知上的一种转变,换言之,世界一下子成为了叔本华二百年前就预言的真实发生的“作为表象而存在的世界”了。
 
因此我们今天显然可以说,哲学家叔本华二百年前的作品,在今天得到了一种招魂术般的回应,这又不能不令当下实际的研究者发自内心的慨叹,历史恐怕并非那么笔直向前,有时它可能是会回返转圈地去怀念故旧的。或许,在1818那一年,德国这位哲学家叔本华撰写了厚如砖头的这一本书并不为人所真正的理解,而完全接纳他的思想更是不可能的,但最终,随着时代向前一步步地推演更替,理解他的人开始变多了,他本人也因此书而赢得了划时代哲学家的美誉,这可能就是一种思想深刻历久弥新之后对于人类未来价值的意义所在。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开篇叔本华似乎是在叙说当下的时代,因为他是这样写到的: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并且,要是认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在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于是,他就会清楚而确切地明白,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知识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如果有一真理可以先验地说将出来,那就是这一真理了;因为这真理就是一切可能的、可想得到的经验所具的那一形式的陈述。
 
实际上,这一段话的根本就在于“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一句的判断。或者也可以说,叔本华开篇的这一句话从根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