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民康|少数民族当代节庆仪式音乐与民族文化身份建构 ——以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实践为例
2021/1/29 19:07:01
少数民族当代节庆仪式音乐与民族文化身份建构 ——以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实践为例
作者:杨民康 发表刊物:中国音乐
摘要
以往的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一向侧重于艺术本体形态及传统文化内容的考察、梳理、分析以及“非遗”保护发展层面的研究,对于着眼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语境下,因种种社会音乐文化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复杂矛盾状况而导致的各种当代节庆仪式音乐展演、旅游音乐及其文化建构与身份认同等问题则关注较少,由此引发了中国民族音乐话语体系研究的“两头热,中间冷”现象。在当今中国学界,由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学术理论框架里,国家认同可视为中华民族意义上的整体文化认同,然后才是各单一民族的民族认同。本文的研究便主要关注到传统节庆仪式音乐活动中少数民族主体、地方政府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多维互动关系,同时还对与少数民族节庆仪式音乐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相关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音乐;跨界族群音乐;当代节庆仪式音乐;民族文化身份建构
 
 
作者简介
杨民康(1955- ),男,白族,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以往的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一向侧重于艺术本体形态及传统文化内容的考察、梳理、分析以及“非遗”保护发展层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和业绩。但比之而言,对于一些当下亟待解决的、涉及21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变迁与文化认同状况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诸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语境下,因种种社会音乐文化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复杂矛盾状况而导致的各种当代节庆仪式音乐展演、旅游音乐及其文化建构与身份认同等问题则关注较少,由此引发了中国民族音乐话语体系研究的“两头热,中间冷”现象。本文将以此作为切入点,对于传统节庆仪式音乐活动中少数民族主体、地方政府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多维互动关系及该类节庆仪式音乐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相关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
 
一、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少数民族音乐话语体系建构的两个互补层面
 
在当今中国学界,由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学术理论框架里,国家认同可视为中华民族意义上的整体文化认同,然后才是各单一民族的民族认同。民族音乐文化身份的塑造或建构,如今不仅作为一种国族认同现象,发生在中华民族层面;同时也作为民族认同的另一种面目,分别存在于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层面。以往有一些自认为站在中华民族(或中国文化)层面,看似想要代表56个民族层面的音乐文化建构行为及成果,其实仅只涉及了汉族音乐,并未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纳入其内。从今天学科理论及目的意义趋于完整,日益细分的情况下,后者或许是一个同样值得关注,但却被长期忽略和误读的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领域! 
 
少数民族文化身份塑造与建构是一种不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但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理论概念,涉及了诸多不同的要素。其中,少数民族当代节庆仪式音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建构手段和塑造途径。这也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但却被长期忽略和误读的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领域!当然,无论是在哪一个层面,民族文化建构都在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也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文化价值意义上付出了非常昂贵的成本和代价。此两方面因素都应该放在同一个天平上予以讨论。除此而外,从中延伸出来的,还有以下两方面问题:
 
其一,在当前经济与文化全球化、旅游经济文化语境的冲击下,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尤其是如何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