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调艺术空间体验与表达研究
2021/1/29 17:23:28

彩调艺术空间体验与表达研究
作者:廖明君 程文凤 发表刊物:南方文坛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是美国学者戴维.哈维(David Harvey)在20世纪末提出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空间维度考察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他通过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空间元素,提出空间表征社会和文化变迁的重要性,藉此构建出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改变了传统社会中人们只关注时间维度的习惯,将视野转向了空间维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哈维提出空间问题,也没有局限于空间这一视阈,他同时主张时间和空间的辩证统一,注意从时空统一的角度来把握社会认识历史。这一观点为彩调艺术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正如他在代表作《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缘起的探究》中所说,“审美实践与文化实践对于变化着的对空间和时间的体验特别敏感,正因为它们必须根据人类体验的流动来建构空间的表达方式和人工制品”彩调作为广西地域文化符号,从发展到成熟与广西往往已经建构了密切关联。作为广西地域文化空间的一种表征,彩调艺术必然是社会经验的空间化,也必然体现着它表征的对象。某种空间的破坏必然引发相应的文化事件,因为各种文化事件正是社会中每个人面临和敏感到的时空压缩的一种回应。现代技术进步导致的时间急剧缩短和空间收缩“地球村”“这两方面加剧‘压缩’的结果是:我们在审美感受和表达时空方面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焦虑,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社会、艺术、文化和政治上的回应。藉此,有必要探究彩调这一文化实践在空间生产过程中对变化的社会语境、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等体验与表达以及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表演过程中对空间的感知和回应等问题。
 
 
二、彩调艺术的空间解释
 
大多数人理解的空间可能只是个地理学概念,但在哈维看来,空间则是一个多维、动态、辩证的概念,对于“空间问题的真正理解只能通过对空间的表现,去捕捉物质空间背后不断流变的社会历史与物质实践活动、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实质”3。从这个意义上说,空间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和功能,并 “取决于亲身的实际经验和特定社会中积累起来的文化阅历”,与文化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彩调艺术可以理解为一种表现性的空间,表征着变化的社会历史语境。
 
彩调最早由民间“二小戏”发展而来,又称为“对子调”, 集民间歌舞与说唱于一身,主要以表达民间日常生活为主。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前,它不仅在广西区内的柳州、桂林、河池、百色及南宁等地广泛流行,在湖南、江西、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也多有分布,但也只是民间自娱自乐、默默无闻的艺术活动,属于众多地方小戏中一员而已,与广西地域文化符号还距离甚远,而且也无固定称谓,如“唱灯”“采茶”“花灯”“花鼓”“山花灯”“彩灯”“哪嗬嗨”“咿嗬嗨”等等都可作为指代。但是经历新中国成立初期后,彩调便迅速成熟为广西地域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戏剧形式和文化符号,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特殊的政治空间语境和推动力。当传统的空间瓦解,新建立的空间会重新整合人们体验和表征方式。
 
新中国成立代表着人民国家政体建立,封建传统的乡村空间格局和秩序被打破和重建,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革命胜利后新的政权体制迅速影响乡村空间格局,而“那些支配着空间的人可能始终控制着地方的政治,即对某个地方的控制是首先控制空间,这是一条至关重要的定理”。要完成人民性空间置换,国家话语须通过政治力推动人民熟悉又易接受的文艺形式深入民间。因为自古以来,戏曲在民间一直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影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