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中国人类学如何面对未来——费孝通文化反思及其解读
2021/1/29 16:51:08
中国人类学如何面向未来——费孝通文化反思及其解读
方李莉
摘 要:
费孝通先生从年轻时思考中国乡村贫困的缘由,到中年关注少数民族问题及城乡关系,到晚年关注小城镇发展,关注世界的和平与人类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他的一生,从关注对人的生态研究进入到对人的心态研究,再进入到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研究等。这些研究隐含的是一段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因此,他一方面是站在全球性的高度,通过中西方对比来研究中国,另一方面又是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研究中国,在历史的脉络中去研究中国。多条线路的研究方法构成了费孝通的学术体系,而这个学术体系所呈现的就是近百年的中国文化自觉和中国文化反思的历程,这也是这个时代中国人学习思考的集体反射。今天,当我们再次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时,重新阅读费孝通先生的著作,非常有必要,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登高望远的。
关键词:文化自觉;人类学;中西比较;美美与共;全球化
引言
今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斯人已逝,然而他的著作仍然需要去进一步研读,即使面向中国和世界的未来,他的著作还是充满启迪,这是为什么?
首先,费先生是一位世界级的学者,也可以说是一位当代重要的思想者。他一生从未停止过思考,从年轻时思考中国乡村贫困的缘由,到中年关注少数民族问题及城乡关系,到晚年关注小城镇发展,关注世界的和平与人类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他的一生,从关注对人的生态研究进入到对人的心态研究,再进入到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研究等。这些研究隐含的是一段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他学术中的投射。而这段近代史正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现代工业化社会,再迈向后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的过程;也是从一个相对封闭发展的传统性国家迈向开放的、拥抱全球化的现代性过程;还是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到第二大世界经济体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大而又曲折的变迁与重构,这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其中,包括了中国人从对自身文化的批判及抛弃,到走向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认同及自信,从对外来文化的抗拒及迟疑到学习及融入等心态变化的历程。在他不同阶段的研究中,都能呈现中国社会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时代气息。这主要在于:第一,他是一位社会学人类学家,中国社会和文化是他观察和研究的对象,记录其不同时期的变化,并加以研究本身就是他的职责。第二,他受过非常良好的中西方文化的教育,是当代一位非常敏锐的思想者,善于从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重要理论,并将其表述出来指导当代的中国社会发展。第三,他不仅在学界,在政界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许多研究都参与过中国政府的重大决策,并直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第四,他受过良好的英文教育,研究视野宽阔,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世界性、全球性和前瞻性的眼光。他的许多理论和认识对于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仍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费先生的学术关注国家发展及人类未来的走向,对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具有启迪意义。当今整个人类世界最需要解决的就是,人类是否能够继续和平、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托马斯·弗里德曼说“全球化的第一时期(大约1870-1914年)将一个“大”世界变成一个中等世界,但这次全球化(自1989年以来)将一个中等世界变成了一个“小”的世界(地球村)”[1]406,“一个平的世界”[1]406。他说,在这个迷你、扁平的世界里,我们没有藏身之处。核武器和气候变化(更不用提恐怖主义、疾病、迁移、金融、食物和水资源等)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