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增长5%,增幅第一。31-35岁年龄段的用户占比最高,达到20.60%;其次是25-30岁和19-24岁,占比分别为16.60%、13.30%。数据表明,青少年是观看艺术类短视频的最大用户群,为构建短视频美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 课题组统计数据还显示,35岁以下观看艺术类视频用户男女比例为55%和45%,差异不显著,较为均衡。 艺术类视频播放数TOP8门类为舞蹈、音乐、戏剧影视、绘画、建筑、书法、戏曲和文学。以下为各门类播放数TOP3。

 
  课题组研究发现,虽然艺术类短视频广受青少年们欢迎,但其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所以短视频是否具有审美教育功能成为学界争议的新焦点。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姚建彬教授论及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认为这个时代的审美教育具有复杂性,具体表现为青少年审美素养的多层次差异,包括洲际、国际、族际、男女等差异。因此,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是一场艰难的审美救赎。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知识的惠普——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发现,一方面短视频使日常生活知识化,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拓展了“知识的边界”,降低了知识生产的门槛,激发大众的知识传播热情,令普通人也能够参与到知识传播中来;另一方面,短视频打破了知识在传播和接收中存在的固有壁垒,以社交为纽带进行知识共享,将个体学习转化为大众分享和参与,让知识可以触达更多的人。所以,短视频不仅能传播知识,而且能教育他人。
  对此,我们认为,短视频中个体化的艺术表达的确会出现泥沙俱下,甚至是乱象丛生的情况。这是因为目前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机制仍然是一个“必然王国”的世界,人们“真实的需要”和他们的“直接需要”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造成的。尽管如此,短视频技术却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美育的形式和内容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短视频平台把艺术创作的门槛极大地降低了,曾经笼罩在艺术生产领域的迷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清除。同时短视频的艺术表达又具有形式化和普遍性,这是一种新的文化基础,为艺术创造力的普遍化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对于其内容质量等问题,理想的方向和出路是:加强对新的艺术形式、内容和审美经验模式的引导和评估,建立完善的艺术人文审美机制,让专业美学和艺术批评积极介入,唤起和激励青少年对审美解放的追求、对获得审美经验完整性的向往。通过情感结构的调整和改变,实现文化习性的进步,使青少年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从自在的状态达到真实而全面的自由。
 
 
 
1        青少年艺术人文素养构建
 
2.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为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其中,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发展核心素养,学生明确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目前,根据现实需要,教育部已完成核心素养总框架初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

2.2构建短视频美育的基本框架
  基于此《意见》,课题组相应地抽取了这三个维度来描述短视频如何在审美教育中发展青少年核心素养,每一维度包含多个测量指标,从而最终构建短视频美育的基本框架。
      维度一:短视频美育与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