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的地方太阳光线投射角不同而形成的审美多样性。不仅于此,对色彩的偏好和使用还受到气候、温度,甚至海拔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而城市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地理的可分析”在当地文化中,反映出对区域环境的文化反应,例如:可用的资源和天然材料。曾看到一段这样的描述,城市风貌是一种系统性、综合性的城市资源,城市风貌中的“风” 是一个城市的风格、气质,是城市的内涵,城市色彩亦是如此,由城市综合性资源组成,它们共同体现了城市的个性和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物质条件构成了城市色彩现象,同时决定了城市色彩特征。在此,我们探究的是由地带性规律差异展开的城市色彩研究,聚焦于它对城市色彩特征形成的影响。(1)色彩与温度从人的心理感受而言,色彩可以分为暖、冷、中性三种类型。我们通常会把红色、橙色以及黄色视为暖色,把蓝色及紫色看作冷色,绿色则被看作是一种“中性色”,即一种非暖非冷的颜色。颜色本身并没有温度,但是人通过视觉、触觉、心理活动及长期的生活积累,在色彩与温度之间产生了一种下意识的关联。,例如通常我们看到火红的太阳、艳丽的色彩环境、冬日里的暖阳、家中的炉火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而我们看到白茫茫的雪地、深蓝色的大海、灰蒙蒙的雾霾天、半透明的冰块,多会联想到寒冷和阴天的感觉。(2)色彩与光线如果没有光线,当然也就不会有色彩,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光谱成分给人以不同颜色感觉。质量相对较低的环境光,例如在重庆,被弥漫的雾散射和漫射,这是纬度和气候作用的结果。当相对地缺乏自然光和阴影的强调时,建筑需便需要更强的限定,其建筑风格就此发展起来。作为一般规律,阴影包含和光源相补的色调,当自然环境中色彩缺乏时,光物理地诱发色彩。例如,伦敦的草色绿得鲜亮,是水分充沛和园丁精心培育的结果,也有视觉适应的原因。这是因为,在较低发光度下,人的视觉系统会将绿色的中波长色彩和蓝色、紫色的短波长色彩当作明亮色。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非常饱和但不明亮的色彩足以刺激人的眼球,由此形成了特定地区的地方性偏好。而在亚热带地方,地球太阳轴线更接近于垂直,反射达到了它的极限,植物生命力旺盛、热带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色彩艳丽纷繁,人们行走在城市的街道中仿佛穿梭在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里,光会以另一种感觉塑造环境的色彩。因此,城市的建筑为地方性色彩提供了鲜明的、感性的典例,充分表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反映,例如三亚、南宁等低纬度的亚热带城市。(3)色彩与海拔海拔影响光和色的明净,正如高海拔的昆明和拉萨空气更为稀薄,它们的天空颜色多为深钴蓝色,比其他海拔低、空气没有那么稀薄的城市显得更饱和,而且比其他城市立面的表面更暗。它们的建筑物立面往往采用明亮的色彩,诸如白色、红色等,这些明亮的色彩和钴蓝色的天空产生了戏剧性反差的效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色彩的物理调节古埃及人认为,人眼“就像是调色板”,人的色觉主要是在后脑的枕叶视区经“调和”才形成的。我们在客观空间中看到的色彩是物体的实际色彩结合了不同光线,再经由我们眼睛生成的补色加工后的效果。这些色彩运算的过程能够借助以下公式来理解,即由三原色而来的色光加减法以及:

 
                                    图1 三原色的色光减法示意图
                                    Figure 1: Color subtraction diagram of 
                                                              three-primary colors 
 

 
                                    图2 三原色的色光加法示意图
                                                                Figure 2: Col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