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母本”,是中国文化精神发祥的“母体”。在村落文化传统中,民间艺术是传统村落文化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内核和表征形式。民间艺术不仅包含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而且它是反映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的大众艺术,同时它是物化在村落文化中的“灵魂”“眼睛”。近代第一个倡导民间艺术的英国工艺美术家威廉-莫里斯提出系列观点:“在现代科学兴起、商业充满活力、而现代思想又是如此深刻的时代里,只有‘粗俗’的民间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纯净的艺术”、“民间艺术是和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艺术,是‘所有艺术的综合’,它反映了人类‘伟大的思想’”,是“珍贵的人民大众艺术”。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最主要的物象形式,而农耕文明的最大特征是以手工艺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一方面包括建筑、家具、印染、陶瓷、刺绣、服饰、剪纸、绘画、雕塑、玩具等物质生产(这类多为专业的民间艺人);另一方面,包括歌舞音乐和民风习俗等非物质生产,多为民间流传的文化传统形态和技艺。
李祥林(以下简称李):中国民间艺术根植于农耕文明,发源于传统村落,谢老师的这一观点我也十分赞同。需要补充的是,何为农耕文明?若论多民族中国的农业文明,大而言之,包括中原定居农耕和西南山地游耕两大类型;小而言之,在我走访的嘉绒藏区、彝族山乡、羌族寨子、侗族村屯以及哈尼族、土家族、朝鲜族、苗族、壮族、黎族等不少民族地区,其农耕文明都是中原汉区之外不可忽视的。今天我们谈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艺术”,对此国情当有知晓。就乡村谈乡村,用“乡村艺术”可能比“民间艺术”更贴切,因为前者含义要宽泛些。在此基础上,也能将“民间艺术”顺理成章的放置在中国村落由衰落到振兴的发展趋势中探讨。“随着我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攀升至2016年的57.4%,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同时,乡村衰落问题也逐渐显现。就目前来看,我国村落数量不断减少,自然村数量从2000年的360万个减少至2010年的270万个,平均每天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同时,在“新农村”旗号下撤村并点的建设所向披靡,以统一模式改造乡村不断进行,千村一面的现象在出现,长此下去,我国各地原本风貌、特色自具的传统村落命运如何,让人不能不担忧。
直到2012年,国家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对那些在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等方面有厚重积淀的村落进行调查保护。归根结底,保护传统村落意在保护民族的根性文化,借流行话语来说,让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民间的概念总是牵连着家乡的情怀,有学者就提醒:“纯正的、正当的民间文化难道不一直是家乡文化吗?”传统村落保护之初,其曾被单向度视为物质遗产保护,结果便只注重乡村建筑及历史景观而忽略了作为村落灵魂的精神文化。事实上,传统村落保护务必是从有形的物质文化到无形的精神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因此,在有关方面编制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2014年)中,就调查内容设计的名目除了人口、民族、姓氏、生产、自然地理、历史见证物之外,又专门列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人说,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让农业更发展、农村更美丽和农民更幸福。既然如此,要做好“三农”工作,让乡村真正振兴起来,无论从物质还是从精神讲,都不可不关注各个地方拥有形形色色的“地方性知识”系统,不可不重视“在地性”地形塑着乡民与乡村的乡土文化(物质的和精神的)及乡土艺术(传统的和现代的),否则,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