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在内的总括性法律。在其中,首次出现了“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围绕“无形文化财”概念出现的背景,有各种各样的争论。其中最大的争论是关于日本的能剧。能剧是日本传统的艺术,在“二战”结束前主要是依靠有钱人出钱来维持的。但是,日本战败后,这些有钱人也消失了,所以那些表演能剧的人也就无法维持生活了。因此,大家就可以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能剧在战前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那些表演能剧的人也在思考自己应该如何生活?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关于“无形文化财”的思考。能剧表演需要各种各样的道具,面具及服饰等,这些道具在当时都处于不被使用的状态。这类道具,比如面具,按照当时欧美的想法,应当把它放进博物馆里保存起来。但是如果把这些道具放进博物馆,那么能剧就无法再表演了。所以当时就出现了一些新的想法,认为欧美流的那种利用博物馆把这些东西保存起来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办呢?演出能剧的演员应该如何生存下去?虽然面具、服装之类的道具很重要,但是,演技、传统的能乐表演方法、演出时的美感、各种技巧、这些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些,只有物品,如面具和服饰是没有意义的。
事实上文化指的并不只是那种有形的东西,也包含很多无形的东西。围绕这个问题当时出现了持续的争论。虽然最后争论都一致认为要通过“无形文化财”来保护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但是,在日本,除了能乐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赞同“无形文化财”这样一种观点。比如说,陶艺界最初就认为无形文化财这样一种观点是不好的。陶艺归根结底是要制作陶器的,陶器是作为物品存在的,如果说文化是无形的,那么有形的物品是不需要的吗?比如说日本民艺运动的代表人物柳宗悦在一开始就明确反对这样一种提法。最终陶艺界也认为如果自己不被认定为“无形文化财”也是不可以的,所以也加入了“无形文化财”的范畴。当时争论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无形文化财”是没有形状的,那么“无形文化财”究竟存在在哪里呢?所以出现了“无形文化财”传承人这样的概念。所谓的无形文化财传承人是指自己拥有技术,这些技术虽然说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比如说在演出能乐时,制作陶器时,这种时候技术就显露了出来。在日本无形文化财传承人是限定范围非常小的一群人。比如从事陶艺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无形文化财传承人,而只有非常少的人每年通过国家的认定成为无形文化财传承人。
王永健(以下简称王):确如荻野教授所言,这一概念的提出当时面临了很大的挑战性。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世界范围而言是起步较早的国家,而且也比较重视,经历了这么多年的保护实践,形成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请问荻野教授,对于无形文化财传承人的认定,在日本是有个专门的委员会来认定吗?这样的认定范围是多大?认定的标准是什么?
荻野:是由文化厅所属专门委员会的委员们商讨认定的。无形文化财传承人的评选的限定范围是很小的,但是说到是按什么标准来选拔的话,单纯的维持传统是无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而是应当在传统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元素,比如,在能乐里增加新的”人物角色”,陶艺也不是单纯的复制传统,否则是无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
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在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与日本有什么关系吗?中国知道这个公约是在2003年。
荻野:这个公约确实是与日本有关系,当时美国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退出了,日本成为了每年缴纳会费最多的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也由日本人出任,所以在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