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丽哲 | 艺术人类学共同体与文化建构 ——2019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研究热点评析
2019/12/1 23:55:14

摘要:来自国内外的百余所学校及研究机构的艺术人类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20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主要就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与理论探讨、符号功能与社会建构、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建构中的困境与思考、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表征与传达、艺术乡村建设的经验与模式分析、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9年10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云南艺术学院联合主办,云南艺术学院承办,民族艺术杂志社协办的2019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为“艺术人类学与文化复兴”。来自国内外的百余所学校及研究机构的艺术人类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20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主要就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与理论探讨、符号功能与社会建构、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建构中的困境与思考、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表征与传达、艺术乡村建设的经验与模式分析、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经过数年的发展,会员已达1300余人,遍及国内各所艺术院校或研究机构,研究的范围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囊括各类乡村传统艺术,城市当代艺术,乃至城乡结合处的艺术等等,这些讨论将精英与大众艺术、主流与民族民间艺术置于时代背景下与历史洪流中,从而使得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艺术”的内涵和宽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在此次会议的开幕式中,方李莉会长提出我们需要在这个时代里寻找中国的原创力,从而能够出更多的成果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甚至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服务。这就需要我们所有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者组成一个共同体,构建共同的话语体系与讨论空间,从各个角度齐头并进,推动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
 
一、艺术人类学的“中国学派”与理论建构

 
随着艺术人类学各个门类艺术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今年的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学科建设探讨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主要包括方法论的探讨,学科建设与经验反思,门类艺术人类学的发展状况与方法,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常用关键词的理解与定义,还有艺术人类学发展趋势的探讨。
 
首先来看关于方法论的探讨。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不论是研究哪层次的社区都须具有时间发展的观点,而不只是为将来留下一点历史资料。真正的‘活历史’是前因后果串联起来的一个动态的巨流”。将人文世界进行多维一刻的时间交融的格局,确实是研究人文世界的一个难度较大的焦点问题。费先生提出的这些理念,被乔健先生归纳为“历史功能论”,其核心就是提倡人类学家应该而且可以透过田野工作来捕捉历史与功能在现实生活中的互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在题为《“活历史”:工匠知识的建构与变迁》的发言中提到,将传统与现代连接起来的“活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方法论价值。她通过使用这种研究方法对景德镇的工匠知识进行分析后发现,手工艺不仅是一门技术,一种生产方式,还是一套价值体系与社会结构,这样的价值体系与社会结构和智能社会结合有可能会促进中国从乡土社会走向生态社会。这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甚至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湖北民族大学的石庆秘教授在题为《艺术民族志书写的图像修辞与非逻辑形式反思》的报告中谈到,在艺术人类学的学科方法建构中,图像语言修辞的形式逻辑与非逻辑形式,在艺术民族志书写中应该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以艺术体验关照人类图像艺术的“反身性”,借助图像修辞的非逻辑形式体验、识读与阐释艺术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即时性等特性,以艺术体验和对话的方式还原艺术为人类生命体验的本真状态,并在人工智能的大数据环境下,建构以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