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丽哲:2006-2016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范式与特征
2019/6/11 2:03:17

2006-2016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范式与特征
——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数据与文献为例
(中国艺术研究院 安丽哲)
摘要:在这十年中,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成立与发展对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其相关数据与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我国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研究的主流向度是用人类学的方法对艺术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区域是本土性研究,它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学,艺术学,民族志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成立是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也是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分水岭,标志着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有了正式的组织,稳定的研究力量,以及较为一致的研究对象和方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以来,发展极其迅猛,不仅对于艺术人类学的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学及其各个门类艺术学科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还推动了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发展和影响目前迫切需要一个梳理和总结,从而让我们回顾过去,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相关理论,实现中国艺术人类学能够屹立世界之林,为世界艺术学研究与人类文化研究提供自己的贡献。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数据与文献不一定能够反映出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全貌,但是却可以反映出近年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一些主要的研究范式与时代特征。
一、 2006-2016艺术人类学学会的成立与学术活动概述
在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奠基人费孝通先生的积极倡导下,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鼎力支持下,由方李莉、周星、廖明君、麻国庆等学者发起,经多方准备,于2006年12月23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是由民政部批准、由文化部直管的国家一级学会。至2016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会员总数已由最初的100余人发展到 900余人,这些会员来自国内外300多家大专院校与研究机构。在这10年间,学会已经召开了10次较大规模的会议,由于每次会议都云集了国内外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众多学术科研力量,每次取得的成果较为集中地代表国内艺术人类学发展的状况,总共收到的论文数量已达986篇。随着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发展,艺术人类学研究的队伍也日益壮大,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也进入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成立对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学术发展史也成为中国艺术人类学一个时代发展的缩影。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的同一年,正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的时候,2006年6月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学界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空前关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后的其中一个重要宗旨就是积极参加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相关工作,并以艺术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的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资料与必要的理论支持。当时,在成立大会上除了对艺术人类学的可能性与价值进行探讨外,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主要研究议题。这次会议明确了田野调查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而大多数的田野调查均指向了民族民间的艺术文化。200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召开了一次专门讨论“非物质遗产中的田野工作方法”的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取得的学术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关于手工艺和身体技艺传承的方式与知识谱系;其次是传承人的相关生存策略;最后是关于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事项的变迁。随后于2008年召开的主题为“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会议,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