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峰:移动的边界 身份的变色龙——冀北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认同变迁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2018/5/23 19:31:15

移动的边界 身份的变色龙
——冀北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认同变迁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赵书峰
内容提要: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的族性变迁不但是明代卫所制度的军户移民文化使然,同时也是清代以来对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结构性失忆”背景下的文化产物。其次,丰宁满族自治县人口构成是清代以来,清军入关之后,随八旗军及清廷王公贵族“圈地”运动,以及山东、河南移民“垦荒”背景下的历史产物。其次丰宁县满族族群身份的变迁过程也是自清代以来清廷推行的满汉通婚政治方略背景下的产物(满族文化主观认同),以及辛亥革命倡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口号(汉族文化主观认同)下,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丰宁成立满族自治县背景下(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致使族群边界变迁),这三个历史维度下导致的丰宁“吵子会”音乐族群边界的移动与维持状态,并由此导致在上述的不同历史阶段,对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认同的阶段性、动态的文化认同的变迁。
关键词:丰宁;满族;“吵子会”;历史人类学
收稿日期:2017-04-27 中图分类号:J607
作者简介:赵书峰(1972-),男,博士,教授,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术型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笔者主持的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历史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丰宁满族“吵子会”研究》(编号:SD151100)阶段性成果。
一、移民文化语境下的丰宁县族群文化历史构成
(一)明代卫所建制背景下的以汉族军户为主体的移民构成
明灭元以后,为了巩固国家的政治与军事统治,在全国各个郡县设立卫所。据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志第六十五·兵一》(卷八十九)记载:“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①]这些军户移民主要由“从征”“归附”“谪发”等构成的,多为汉族地区的籍贯。我们知道,明以前,丰宁县域内成为元人统治的地盘,汉族文化很难传播到这里。正是明灭元朝以后,尤其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为了巩固明都城的政治与社会安全,以及“靖难之役”引起的大量人口空缺,于是大量征集山东、山西等地移民来充实北京周边的人口,同时也在周边设立卫所,由此带来大量的以汉族军户、民籍为主要的移民文化。如明代设立的“北平都司”管辖的“永平卫”“山海卫”“遵化卫”“密云卫”[②],等等。“永乐元年,大宁都司内撤时除了迁移大量的军卫至顺天府地外,还有兴州左屯卫和开平中屯卫迁于滦州府地。另有迁自山西行都司的东胜左卫也迁入滦州府地。合计共得外来军卫及家属约5万人。”[③]这些卫所中军户移民中的汉文化元素无疑对包括丰宁等县域内的传统文化带来很多的影响。据魏连科研究认为:从洪武到永乐,移民次数频繁。据正史所载,移民万户以上者,共计五次: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徐达奏请,迁顺义(今宣化一带)、宜兴(今滦平县),之民入北平诸州县屯戍,计户一万七千三百七十四,口九万三千八百七十八。洪武四年六月,徐达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余户,口十九万七千零二十七,散处诸府卫,籍以军者给衣粮,民给田。[④]“明初朱元璋为补充兵源,从内地大量谪发罪犯充军到河北、辽东各卫所屯田。”[⑤]当然,丰宁“吵子会”乐人的迁徙轨迹也不例外,他们也是随着军户、民人的迁徙来到这里,并将以“吵子会”音乐为代表的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到这里。所以丰宁满族“吵子会”的唢呐曲牌的构成其实就是明代亦始的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