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较受关注。在学会成立初期的论文集中,此类民族志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艺术在以前的农业社会或者渔猎社会中有什么用,逐渐发展到近年来关注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尤其在2015、2016年的论文集中该趋向尤为明显,例如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传统艺术因素的现代应用设计、手工艺产业化探究等研究的兴起。这一类民族志题目没有太一致的,不过在关键词上仍然常常出现“功能”、“应用”以及“象征”等词语。
艺术文本的阐释。从事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大多数有着艺术学或各艺术门类学科的背景,在进入艺术人类学视野之后的做法常常是将艺术文本还原到文化语境下进行新的阐释与还原,这也成为这十年来研究的一个重点研究范式,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无文字记录的造型艺术的解释尤为突出。当代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倡导用社会心理思维方法,用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去阐释文化内部成员如何运用这些符号进行交流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社会情感。这个理论成为此部分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成为这些民族志中引用最多的西方理论之一。
从艺术现象与活动分析人类信仰与行为、情感、思维。这一类的研究范式主要集中在人类学背景的研究者中,有的艺术学背景的研究者试图从人类学角度进行观照也会进行此类研究。这些民族志中,大量的是从艺术品、工艺品等的文化功能里发现文化认同,或者进行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分析。罗伯特·莱顿教授在中国山东农村对于年画的考察就是这类民族志的典范。他的民族志就是通过潍坊杨家埠、聊城东昌府、平度宗家庄三个地方的木板年画表征以及与仪式行为的联系中揭示人们行为与信仰认知的关系。还有中国学者以唐卡民族志为例,去探讨艺术活动中更丰富的情绪情感的感知和表达。
(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1日)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