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探索》2017年第1期目录
2017/2/27 11:35:19

目录
艺术史【栏目主持人:林木】
谈晟广:方闻《夏山图:永恒的山水》与美国1970年代中国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转折点
李若晴: 再谈“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成因——以刘宋初期陵寝制度与立国形势为中心
施 錡:人生如“卧雪”:王维“雪蕉”原意重辩
 
艺术理论与批评【栏目主持人:常宁生】
林一 罗慧蕙:在京外国人中国艺术消费习惯调研报告
艺术人类学与民族艺术【栏目主持人:李修建】
赵旭东:中国山水画中的意义线索与民族志书写
李 彩:从人类学到艺术人类学:欧美的非洲艺术研究
艺术考古与宗教艺术【栏目主持人:汪小洋】
朱 浒:魏晋北朝胡俑的图像学研究
邓新航、汪小洋:2006~2015年中国佛教石窟研究综述
音乐与舞蹈(“学统与创新”专题)【栏目主持人:郭威】
项 阳:中国音乐学史论并举学术道路的开创及当下发展
郭 威:“音研所”的学术传统——中国音乐学史及其体系研究之一
戏剧与影视 【栏目主持人:张慧瑜】
王瑞光: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地区的戏剧审查
熊 立:教育性:中国电影的社会理性
精彩:
艺术史【栏目主持人:林木】
方闻《夏山图:永恒的山水》与美国1970年代中国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转折点
谈晟广(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艺术博物馆研究员)
摘要:方闻将早年从李健师处获得的对于中国古代书画的体悟,与普林斯顿大学诸位导师授予他的“自己本身文化背景中所不可能提供的新途径”相结合,认识到中国正统画派的发展是一个历代个体演变所参照的创作典范的演变历程,使其成为后来所构建山水画视觉结构的起点。在《〈夏山图〉:永恒的山水》中,方闻坚持风格、表达和思想的传统分析与理解中国艺术史不能分开。而在其后的研究中,方闻运用更多视觉的,特别是考古的图像例证,不断“重复”了对中国山水画的视觉结构分析,进而关注艺术品如何从视觉迹象进入到思想的历史。
再谈“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成因——以刘宋初期陵寝制度与立国形势为中心
李若晴(博士,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美术学报》常务副主编,硕士生导师)
摘要: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在南京、丹阳两地发掘的八座南朝帝陵中,相继发现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为题材的画像砖。笔者推测“七贤”砖画应为当时的一种葬制,其始年当在刘宋初年。通过分析刘宋初年的立国形势,帝王与玄学、士族的关系,笔者认为这项葬制之所以将“竹林七贤”作为墓室装饰题材,并不足以说明墓主本人热衷玄学,而应是创立此项葬制的皇帝出于笼络士族的考虑。因为玄学仍为当日士族所喜爱之学,所以帝王在画像题材的选择上,采用了当日士族所仰慕的玄学代表人物“七贤”,保持相互间文化认同的一致,以换取士族的认可。
人生如“卧雪”:王维“雪蕉”原意重辩
施 錡(博士,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要:自北宋始,人们针对王维“不问四时”之“雪蕉”文本作了系列阐释。有证据表明,其中“妙观逸想”以及“确有其事”两类观点并非王维本意,而均为后人意会。从王维的生平、王维与友人共同创作的诗文及相关历史文献来看,“雪蕉”与“卧雪”之语更接近北宗禅法的寂定避世。然而“雪蕉”在流传过程中得以重新诠释,并成为文化史中的独特文本,对后世文人的诗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理论与批评【栏目主持人:常宁生】
在京外国人中国艺术消费习惯调研报告
林 一(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慧蕙(北京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