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真实这类矛盾的事物中,而且还会更加危害到音乐文化的内部政策。虽然这一切并不是有意而为,但确实给音乐文化带来负面的结果。”[④]
其次,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现状思考。在城镇化、现代化语境的影响下,瑶族传统文化赖以依托的生存语境逐渐在消失。以瑶族婚俗仪式音乐为例,原因主要是西方文化与汉文化的影响下造成瑶族青年婚姻观念发生很多变化,还有中国新生代的农民工在参与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受到城市现代化,多元审美观的影响,瑶族与其他族群进行通婚,尤其是很多瑶族青年过早放弃学业来到城市中生活,致使其本土文化的观念慢慢退化。瑶族婚礼中的很多仪式在简化,原因主要是由于熟悉婚礼歌曲与仪式程序的人逐渐减少,以及举办婚礼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如瑶族传统音乐文化保护较好的湖南蓝山县汇源瑶族乡,目前也较少看到一场完整瑶族婚礼。与其相邻的广西贺州虽每年都有瑶族婚礼仪式,但汉化程度较高。正是由于政府城镇化的进程影响下,致使瑶族生活、社会、地理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导致其传统生活、节日习俗等正在受到汉族与周边现代化的深刻影响。笔者于2013年11月、2014年12月分别在广西贺州、云南文山考察发现,贺州瑶族婚俗仪式中的坐歌堂已经取消,只有主持婚礼的师公唱《拜堂曲》《请神歌》,而云南文山州蓝靛瑶婚礼仪式中的乐班相对较为简单,也缺少了打击乐部分。仪式中双方伴郎、伴娘不会对歌,只有旁边的瑶族老人在帮助代唱。还如婚礼当晚的篝火晚会中,用当今流行音乐《小苹果》来烘托仪式氛围。所以,我们认为,城镇化、现代化语境下瑶族传统音乐正在经历本土化与现代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凸显其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二重性特点,同时也体现出瑶族传统文化与周围文化的濡化[⑤]与涵化的现代结局。
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传统音乐的文化功能变迁问题的思考
当下,中国歌乐舞文化功能发生了很多变化,以民歌为例,主要表现在早期注重民俗仪式性、宗教性为主的文化象征功能,后来在城市化、现代化、多元审美语境中的影响下,发展成为一种更加注重舞台化、审美功能的变迁。这种民歌文化功能的变迁,折射出民歌不完全依赖于原生性的文化语境进行自足性发展,而且更多来自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更加注重民歌的社会、经济价值),逐渐发展为一种重视审美娱乐功能的展示。很多原生性民歌从其民俗仪式语境中被剥离出来,经过舞台化的加工改造,突显其舞台化表演性、娱乐性特点。因为中国民歌的原生性文化环境很多依附于节日民俗宗教仪式语境而存在,比较强调民歌所隐喻的民俗象征功能。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急剧变化,民歌逐渐与现代化、舞台化表演环境相结合,逐渐脱离其原生文化语境,发展成为只保留“原形态”[⑥]特点的一种次生性的民歌文本样态。比如民俗文化旅游村中的少数民族哭嫁歌表演,等等。当然这种文化展演只保留娱乐、审美功能,仪式化、民俗性的文化象征功能已不复存在,因为此时的表演只是作为一种脱离其原生性文化语境的舞台化艺术文本的呈现。编创者将生发于民俗语境中的传统乐舞进行改造,以舞台化形式呈现。因为,这种重构的传统音乐表演文本,其目的就是为了注重审美受众与传播效应,比如运用现代流行音乐技法对民歌音乐进行重新编配,并给予华丽的舞台包装等等。所以,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传统音乐文化象征功能的变迁研究,同时又要注意对传统乐舞文化事项与当下社会、文化、经济等多元因素互动关系的考察。比如土家族摆手舞,早期(民间)是一种民俗仪式舞蹈,后来发展为土家族当地县域内城镇中的一种广场舞表演,两种文化功能的变化其实也就是摆手舞文化功能在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娱乐方式的变化而改变的。
其次,我们在关注传统音乐的文化功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