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首先要“大其心” ——方李莉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2016/8/26 12:51:03

做学问,首先要“大其心”
——方李莉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王文章院长,连辑院长,尊敬的各位嘉宾和作者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新书发布的重要时刻,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场合,让我作为作者的代表来发言,我感到非常地荣幸!
这一套书115种煌煌之作,是在王文章院长的领导和主编下,以及全体作者和出版社的全体编辑的共同努力下出现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这套书的作者都是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们,中国艺术研究院从50年代建院以来就人才辈出,老一辈的张庚先生,郭汉城先生,杨荫柳先生,王朝闻先生,冯其庸先生,李希凡先生等等,为我们院今天的学术打下了很好的根基,形成了学术界的“前海学派”(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前的地址在北京市前海西街)。所谓的“前海学派”的特点是通史与个案并著,理论与实践兼行,东西方比较,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学者还要继承的传统。这一系列的专著的出版,是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前辈们打下的基础上所完成的一系列的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人曾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我想,学者所能做的事就是“立言”。那么因为这批书的出版,将会使很多的作者从此不朽,也就是说,就算这里一些作者的生命不在了,但由于其书中所表达的研究的学问有价值,其的言论就不朽,其的思想就不朽了。由于这种“不朽”,也就能让一些重要的学者们进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境界。以上四句话是宋人张载说的,他还曾说,做学问首先要大其心,只有心与天地同大,才能体察天下万物,也才能够与天地之道相合。我认为,中国的古人很了不起,这种宏阔的心胸正是我们今人所缺乏,但又是最需要的。
作为学者我们首先要清楚,我们所处的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也就是要清楚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在我们所处的地理空间中正在发生着哪些事情?其又具有哪些特征?归纳一下,我觉得第一个就是高科技特征。互联网,物联网,工业4.0,3D打印,纳米技术等高科技的出现,构成了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新的面貌,而这一面貌,必将带来一个新的人类的未来,也将带给我们一个新的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思想角度,同时也在改变我们做学问的方式。
第二个特征,就是全球化特征。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也使整个人类社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一个共同的命运体。
第三个特征,人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个困境就是战争、疾病、失业、经济危机,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气候变暖等,这种困境不仅我们中国人难以克服,发达的西方国家也一样难以克服,今天的人类怎样才能战胜这些困境?其需要我们能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智慧,最重要的是需要如何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与自然相处的新的价值观。时代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工业文明时期所产生的价值观难以再继续支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需要产生超越工业时代的新的价值观和新思想的出现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作为学者的我们的使命是什么?这是特别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高科技可以一往无前地创新,并不断的向前发展,没有任何拘束,因为高科技是中性的,其可以不考虑人性,因为里面的人性和价值体系是由人文学者所注入的,因此,人文学者不是一往无前,而是要不断地回头走向人类出发的原点,去重新理解我们过去和出发的原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因为我们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才可能知道我们要到哪里去。
所以,越是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以往历史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