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喜剧,表演朴素简炼, 夸张幽默, 诙谐生动、会意传神。
3.西域文化
永靖是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也是唐蕃古道之关口,古老的“茶马古道”必经这里,所以永靖除佛教发展较早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也比较发达。唐宋时,经丝绸之路来中国的大食信使、商旅不绝于此,他们甚至留居不归,在河州一带(今临夏)长期进行茶马丝绸交易,传播伊斯兰宗教及其文化。在今永靖炳灵寺石窟169号窟中就保存着一幅西秦时期(420)高鼻深眼卷发的西域人。可见永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
永靖傩舞戏的《三回回》是反映西域文化的一个喜剧剧目。这是一个哑剧,角色有5人:老回回(黑袍)、二回回(蓝袍)、三回回(白袍)、红绿二鬼。三回回首先上场,接着老回回和二回回相继上场,其基本动作为西域胡人与人相见时的礼节性动作:右手拍胸,左手后扬,低头示意。他们三人将自己所带的西域食品散发给现场观众,观众你争我抢,场面热闹。剧中有喝酒、醉酒的情景,由于语言不通,被守关的红绿二鬼挡住不让入境,红绿二鬼举手示意讨要银两,三回回讨价还价, 最后红绿二鬼开关让他们入境。《三回回》的面具,当地人称“缠头”,其头顶高耸,有一条条纹饰从低向高缠裹,有的卷发,有的留着八字胡,明显是波斯人装饰,显然,面具风格与其他截然不同。
永靖地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由于剧中有喝酒、醉酒的情景,回族禁酒、不信鬼神等情节,因此,出于宗教习俗考虑,这一剧目不太常演。但据傩文化专家曲六乙先生考证,认为:13世纪以前的西域人,统称胡人,分别信仰佛教、袄教、摩尼教、萨满教等宗教。祭祀鬼神,饮酒,盛行歌舞,也产生过佛教戏剧与歌舞歌。回族,俗称“回回”,形成于元代末年,不崇拜偶像,不信鬼神,禁酒,禁止戏剧活动。据此,永靖傩舞小戏《三回回》,应名为《三胡人》[10]曲六乙的说法符合历史实际,所述不无道理。在一定意义上,这一剧目无疑是中西文化交流在民间遗存的表征。
4.三国文化
永靖傩舞戏的另一明显特点是“三国戏”的历史剧目较多。据统计,永靖傩舞戏共计36出,而“三国戏”就有10出。即:《五将》、《单战》、《斩貂蝉》、《下西川》、《长坂坡大战》、《华容道释曹》、《三英战吕布》、《出五关》、《独戏》、《四将降猴》。在这十出剧目里关羽更是被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歌颂,其中既有驰骋疆场连斩六将的《出五关》,大仁大义的《华容道释曹》,智勇威武的《长坂坡大战》,也有富贵不淫,不为美色所动的《斩貂蝉》和《独戏》(与《斩貂蝉》内容基本相似)等。
众所周知,在民间关羽是处于人神两界英雄符号的象征,关公崇拜在民间尤其兴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永靖傩舞戏对关羽形象的呈现比较独特。这主要表现在对关羽形象的塑造没有神灵化的简单处理,而是突出了关羽作为凡人在情感上纠结矛盾的一面。如《斩貂蝉》一出,关羽唱:
上场来月儿正高,出门人好汉心焦,我想家者盼家者,多、多、多会者到哩。
我一想起父母者年高,二想起弟兄们同胞,儿女们还小者,无、无、无人(哈)靠了。
我大哥云里走马,我三弟马上标枪,投顺了曹营一十八年,推车连保皇嫂,斩颜良刺过了文丑,曹孟德喜眉笑脸,给了我汉寿亭侯的官职,我无、无、无心肠做了。
隔黄河我望见了大哥,我喊一声山高路远,我哭一声眼泪(们)不干,难、难、难坏了我了。
我向前看八百里平川,往后看曹操的兵山,我想变成飞鸟了飞时,飞、飞、飞不(者)过了。
中场里月儿正中,我的赤兔马日行千里,偃月刀万将难抵,大红袍我刀尖上斜挑,我出五关斩六将,要、要、要斩个蔡阳哩。
下场外月儿正西,我去时滴水成冰,我来时杨柳撒青,桃杏花儿开红,照、照、照着满园里。
说吕布谁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