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与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用联系的、系统的观念把‘表演’看作情景中的活动” 。 在民俗学研究中,民俗事象研究和民俗整体研究相互补充,各取所长。民俗事象研究主要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俗整体研究则需要进行田野作业,在动态的活动之中去充分认识和体验复杂的民俗生活整体。这是两种不同的学术取向,但在实际研究中却互不可缺。
历史文献研究又称案头工作,是民俗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前提工作。传统的民俗学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历史文献分析,考察民俗事象的历史源头、形态、流布以及传播、传承情况。当代民俗学研究中,研究者在对民俗事象进行历史文献考察的基础上,开始走进民俗事象的“语境”,在田野作业中考察特定区域内具体的民俗事件。田野作业也是当代民俗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民俗学研究方法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活态性、传承性、区域性,注重文本研究与整体研究的统一。民俗学的这些特征和属性,都体现在当前的“非遗”保护研究中。
(二) “非遗”保护研究中的民俗学方法
民俗学方法首先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法上。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与生产、生活相关联的岁时节日、人生礼仪、信仰等民俗事象,民间科学技术(民间科学知识、民间工艺技术、民间医学),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俗舞蹈、民俗戏曲、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游戏娱乐(民间游戏、民间竞技、民间杂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根据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竞技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和传统医药十类。
民俗整体研究方法注重将民俗事象置于特定“语境”之中进行整体观照。这种整体性的原则和方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也经历了从对单一项目的研究到整体性研究的发展阶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一项目的研究中,研究者除了对项目本体进行文本研究,更加注重将项目本体置于其生存发展的“语境”之中,在特定区域内的文化系统中对项目本体进行动态的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话语体系中,“语境”就是“文化生态”。我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正是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文化生态系统进行维护和修复,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
田野作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民俗学田野调查实践中,刘铁梁教授根据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社区研究”理论,提出了“村落调查”。社区研究理论认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就是社区” 。社区研究的初步工作就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个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 。在民俗学中,这个“时空坐落”就是“村落”。“中国的民俗文化根本上说具有农耕社会的性质 , 而农耕民俗文化研究的田野作业几乎都是从进入具体的村落开始的。” 因此,村落是民俗文化传承的生活空间,也是民俗学调查的基本空间单位。
这种“村落调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调查区域的确定具有启发作用。当前,我国实施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传统村落”,都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的实践,旨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其生存发展的“语境”之中。村落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基本的生存“语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研究中,以村落为调查和研究区域,最具可操作性。
总之,民俗学方法在“非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