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欣:当前“非遗”保护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探析
2016/4/20 15:09:00

【内容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是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应用型专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其理论和方法论都尚不完善、不成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论。如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学和艺术人类学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提供了独特而开放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笔者通过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开展以来,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学和艺术人类学为其提供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以期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法。
【关键词】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学、艺术人类学、方法论
【Abstract】The study of safeguarding of ICH is a applied subject rising along with the cause of the safeguarding of ICH. As a new subject,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is immature and unsystematic. It is considerable to talk about how to build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of the safeguarding of ICH. The folklore,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Science of Art, and the Art Anthropology have been offered some particular and open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The article would analyze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Folklore,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Science of Art, and the Art Anthropology, and explore the effectiv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study of safeguarding of ICH.
【Key words】 Folklore, Cultural Anthropology, Art Anthropology, Methodology
【作者简介】汪欣,女,安徽安庆人,汉族,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传统村落为例》(14DH6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是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应用型专业。当前,全国一些科研院校都设置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专业。作为一个专业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应该隶属于哪个学科?这就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有些院校将其置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学科之下,将其作为特定区域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应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整体性研究;有些院校将其置于民俗学学科之下,将其纳入民俗学的研究范畴,运用民俗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有些院校将其置于艺术学学科之下,将其作为艺术学各艺术类别的交叉学科,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各有所长,分别从特定的研究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方法都没能全面、彻底地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笔者分别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学和艺术人类学视角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一、民俗学方法在“非遗”保护研究中的应用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和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最早介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学科之一。民俗学方法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采用的重要方法。
(一)民俗学研究取向和方法
民俗学主要有两种研究取向——民俗事象(文本)研究和民俗整体研究。民俗事象研究是历来的民俗学家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民俗事象研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