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琳:广东“张田饼印”制印艺人及其工艺传承调查
2016/1/29 20:15:53

广东“张田饼印”制印艺人及其工艺传承调查
谢琳
(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粤北张田村饼印雕刻是张田村村民的传统手工艺,通过对该村部分传承人的访问调查,探寻饼印雕刻在张田村的工艺传承历史、传承背景及民间传承方式,总结其传承百年的内在生命力本因,同时记录在当前的社会经济下村中饼印雕刻技艺的传承现实状况,从而为探索张田饼印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思路与对策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关键词:粤北;张田饼印;传承;调查
一、调查缘起
糕饼印模是民间制作糕饼的模具,是生产月饼及其它各种礼饼、糕点的制作工具,传统用料为木材,广东民间俗称饼印。张田饼印是广东新丰张田村代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全村雕刻饼印高峰期,参与人数曾达到300多人,年产50万个,销往全国各地(港澳台)、东南亚等地,2007年被广东省列为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非遗保护是项长期工作,保护的本质意义在于维护或强化其内在的生命力,作为农耕文化产物的饼印,其雕刻技艺在张田村百年的传承机制是怎样的?期间有没有变化?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下,饼印雕刻技艺传承现状如何?有没有困难?笔者针对张田村目前仍在从业饼印雕刻的手艺人及村中年龄较大的雕刻手艺人进行访问调查,通过探寻饼印雕刻在张田村的工艺传承历史、传承背景及民间传承方式,分析其传承百年的内在生命力本因,对探索张田饼印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思路与对策具有重大的启迪价值。
二、张田村自然地理概况
张田村位于广东韶关新丰县梅坑镇东部,距新丰县城7公里。以前,这里是一片荆棘丛生、树木茂盛的荒凉之地,人称松山下。附近有条河叫丰江河,流入新丰东江,汇入珠江。明朝初年,张法孟(张九龄第25世孙)举家由从化吕田张村迁来这里,立宅开基,拓荒耕种,繁衍生息,此后,人们称此地为“张田”。随后,有谭姓、李姓、潘姓的祖先先后迁到张田附近定居。至2010年,全村共有539户,总人口2832人,其中张姓334户,1759人,占全村人口数的62%。目前,张田村有国道105线与省道374线通过该村,是县城通往韶关、广州的必经之地,而张田村离广州仅有150多公里。
三、张田村饼印雕刻的传承历史与传承方式
此次调查为期14天,即2014年12月7日—2014年12月19日。时间点选择12月份,是因为此时为张田村饼印制作的淡季,饼印雕刻传承人比较有时间接受调查访问。
1.调查对象由于张田村刻印高峰期参与刻印的有300多个人,高峰期以后从事饼印雕刻的人员又急剧减少,本次调查对象选择目前仍在从事饼印雕刻的传承人及村中年龄最大的,曾长期从事过饼印雕刻的手艺人的进行访问。访问对象刚开始由张田村张抱龙村长推荐,共5人,但随着调查展开,访谈人数达到38人。其中重点访问人数为15人,年龄分布为20~30岁2人,40~49岁1人,50~59岁8人,60~69岁2人,70~90岁2人,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88岁。从年龄的结构来看,时间跨度经历了建国前、建国早期、改革开放前后及90年代的各年龄段刻印人群,因此对他们的调查能普遍反映张田村饼印雕刻的民间传承历史与传承方式。(见表1)
表1被调查人年龄分布数据图
2.传承历史与传承方式调查通过田野调查访问发现,张田村的饼印雕刻传承历史不算很长,但张田村的雕刻技艺溯源悠久。根据88岁的张阳海老人回忆,家族中一直有长辈擅长雕刻,证据之一就是张田村附近山上的仙石寺(又称和尚庵,文革中被毁坏)建筑就有十三世祖伯张璁参与雕刻。受一位娘家在惠州龙门的祖婆所带来的炒米饼印启示,农闲时,父辈也雕刻些民间日常用的炒米饼印以贴补家用。至于这位祖婆是哪一辈的祖婆,张阳海老人也说不清。根据张阳海老人的回忆,以及结合其伯父张佛显(另一位雕刻饼印老人,已去世)的儿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