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行:201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组总结
2016/1/3 12:09:40

第一组艺术人类学理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组总结
各位代表:
大家好!
受大会组委会委托,由我作“艺术人类学理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组”的总结,感谢大会的信任和给与的宝贵学习机会。
本组在一天半三场的会议讨论中,共有20位学者或结合PPT演示,或以其他方式宣讲了论文,大家的研究有综合性的理论探索,也有深入的田野个案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基本可粗略地分为艺术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技术路径以及问题和对策研究两大部分,这些问题经与会学者的积极讨论和互动,并经方李莉、王建民、陈志勤三位评议人的点评得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加深了我们的认识。
第一部分艺术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
这部分发言有三位学者集中探讨了学科理论建构和反思的问题,其余发言则集中在物质文化研究、纹样研究及其他方面。
先看第一类。虽然目前艺术人类学更多被看做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而不是一个制度性的学科,但学科性的理论、方法建设和反思对它的发展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强化、系统化学科性理论和方法才能使艺术人类学不断产生维护其学术共同体的想象力,吸引、团结更多学者投身这门学术事业,使其发扬光大。在这一方面的发言和讨论中,三位学者与大家就学科立场、研究方法创新、学科理论批判和反思等话题进行了较深入地讨论。
董波老师以自己的研究经历为例论证指出现有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存在重人类学立场轻艺术学立场的问题,而坚持艺术学立场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有助于这门学科的理论结构更新和知识增长。
向丽老师认为当代艺术人类学反思当引入意识形态批评和日常生活批评两个人类学的主要批评向度,一方面通过对西方审美制度的批评,激发弱势群体艺术的政治潜能,另一方面阐释少数族裔、边缘群体、弱势群体艺术的独有话语和意义,从而开启艺术人类学研究诗学和政治学两个维度。
王阳文老师指出在舞蹈研究向舞蹈文化研究的转型中,针对舞蹈艺术客体主体化的特点,借鉴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立舞蹈民族志的切入点和方法有其重要意义。
在物质文化研究方面,孟凡行老师在梳理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物质文化研究理论和视角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田野研究实践,认为当代物质文化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综合多学科理论的集成研究是较为可靠的研究路数,并通过分析从功能、形态到行为的物质文化研究转向,提出了物质关系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的研究路径。
林越英老师通过对自己的旅游体验和反思,探讨了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荣树云博士研究生分享了自己学习艺术人类学的体会,强调了艺术人类学理论对促进传统艺术学理论转型的重要意义。张红霞老师联系原始彩陶、岩画和纹身的图画符号意义,对黎族陶器蛙纹内涵做了解析。
在评议环节,王建民教授指出建立在艺术学立场上的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建构自有其意义,但需考虑艺术人类学产生的学术背景;艺术人类学的批判性反思有其当代意义,但在重塑人类学和艺术学的关系方面需要特别关照;中国的物质文化研究需要关注古代理学家道为根本,易学家“道在器中间”的分歧传统及关系,克服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二分,进行整体论意义上的物质文化研究。方李莉教授分享了她对国际人类学界结合体质人类学和生物进化论物质文化研究的相关看法;王建民和方李莉教授认为对黎族陶器类纹饰涵义的解读可结合主位视角的田野考证,仅以原始彩陶、岩画等做证据是存在一定风险的。
第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对策和技术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跨学科多领域,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综合研究,这是参与本部分讨论的学者的共识。在这一共识下,诸位学者从多学科视角就乡土建筑保护、生产性保护、公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