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创建于唐贞元十三年(797),明万历十年(1582)整修重建,更名“乐楼”。 
《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第585页。   
大荔东岳庙岱祠乐楼 
据清乾隆六年(1741)《重修东岳庙记》云:“东岳庙不知建自何代,重修与唐,敕建于宋,再扩于明。”道光二十二年(1842)镌刻石碑一通,上载祠内建筑有“……舞月楼、东西戏台”等。 
《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第585-586页。   
韩城北营庙戏台 
庙为金代所建,戏台亦初建于金,经历代重修。 
《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第586页。   
岐山周公庙戏台 
明洪武辛亥(1371)王祎《谒周公庙记》碑文载,周公庙创建于唐代之前。唐大中二年(848)、宋元佑元年(1086)、金兴定五年(1221)均有重修。碑文云:“正殿前有戏台为巫觋优伶之所集。”证明今之戏台,为至元十七年所重建。明以来历有重修,建筑规制亦有变更。 
《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第587页。   
彬县城隍庙戏楼 
据庙内石碑记:戏台为“明宣德四年(1429)十二月二十七日重修。”始建年代不详。 
《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第587-588页。   
扶风城隍庙戏台 
明崇祯六年(1633)知县王国训创建(清嘉庆《扶风县志》) 
《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第589页。   
户县甘河镇东岳庙戏台 
庙内残碑《东岳天齐仁圣帝》载:此戏台建于“大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 
《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第589页。   
西安城隍庙戏台 
据《长安县志·卷十六》载:“城隍庙在县治西,前明建,累修于弘治、嘉靖、万历,有碑记”。 
《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第589页。   
韩城城隍庙戏台 
《韩城县志》载明代张仕佩《城隍庙记》:“戏楼始隆庆辛未夏,成于壬申之秋”。 
薛林平《中国传统剧场建筑》,第243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户县城隍庙 
明代《户县志》:“城隍庙为洪武四年修⋯月台前为剧场⋯左右有门,为演剧时众所出入者”。明万历十九年(1591)《城隍庙新修看垣记》碑言:“其所阙而未竟者,乐楼前东西二墙也”。 
何炳武主编《户县碑刻》,第374-375页,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户县观音庙乐楼 
天启二年(1622)《重修观音庙碑记》:“乐楼屏立,山门拱寺,缭以周垣,植以众木”。 
何炳武主编《户县碑刻》,第391-392页,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白水仓颉庙 
明《重修仓颉庙碑记》中记载:“正德七年(1512)增其乐楼。” 
白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白水县志》,第286页,西安地图出版社1989年版。   
蒲城城隍庙戏台 
《蒲城县志》载《重修城隍庙碑记》:“万历二年,大殿、戏台告竣”。 
薛林平《中国传统剧场建筑》,第243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戏曲在古代是“小道”、“技末”,历来不被掌握话语权的官方及文人所看重,加上民间戏场多是淫祀神庙配祀,明清统治者多次禁戏,因此文献史料中对于神庙配戏戏场以及演剧等的记载极其少见,遗漏不载的情况比较常见。客观地说,表1所列戏场也不一定能完整、准确地反映明清关中民间神庙配祀戏场的历史情况。
比如,明清时期陕西城隍庙数据,学界就看法不一。张传勇认为明清时期陕西地区存在大量的村镇城隍庙,但是由于“村镇城煌庙基本不属于官祀祠庙”,所以“从地方志中统计村镇城隍庙,不可能得到完整准确的数字。”[1]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鉴于此问题不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故此这里不多赘述。但事实上,关中城隍庙数量的多少,直接关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