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及“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两个国家重大课题,在西部地区做了八年的考察,对陆地丝绸之路有所涉及。还有就是我的“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涉及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为了这一研究我到过一些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博物馆。
上午在家读全球通史,读到地理大发现以后的欧洲,由于工业革命和科学主义的发展,迅速地击败了当时强大的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俄罗斯帝国、中华帝国。其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模式很快扩展到整个世界,这就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开端。读史明理,深感一个社会的进步是整体的进步,其中不仅是技术革命,还包括了社会的变革和新的价值观的出现。哪一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哪一个国家就能取代旧的帝国,成为新兴崛起的国家。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问,常常是以田野个案来解释文化问题。早起由于考察的大多是静态而封闭的原始部落,所以主要关注的是文化功能及结构问题。后来开始关注到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各地方文化,关注的是外来文化所引起的文化变迁问题。后来开始研究都市移民,关注这些都市外来人口的文化认同及同化问题。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景德镇和798以及宋庄等城市艺术区的研究。觉得人类学的研究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需要关注文化的重建与再造问题。而且在文化的重建和再造中艺术家自觉与不自觉地参与其中。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最重要的不是给社会提供艺术作品,而是提供新的生活体验,提供新的观感经验。因此,艺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陡然提高了,其将带来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活跃期。
昨天参加了一个出版社的论证会,会议上讨论的是出版一套专业性历史性非常强的书籍,但出版社和媒体人都一再强调,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去专业化,要有故事,要好看,要能打动人。认为专家们大多被骂成砖家,写的东西古板,没人看。这里给我们提出了两个挑战,专家辛苦的研究了一辈子的学问和知识无法得到普及和社会认可,是专家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方式的问题吗?要不要改进?另一个问题是文化被娱乐化和浅薄化了,而媒体正在推波逐澜的娱乐民众,让民众懒于思考,对知识性,思想性的东西不再感兴趣。所以即使非常专业,具有高度知识性的书籍都要将其粗浅化,娱乐化,甚至冒着犯专业性错误的风险?对于学者来讲要反思的是,如何用更通俗的语言来传播自己的思想。对于媒体和民众来说,不要满足于文化的娱乐化,还是要让自己对具有知识性和思想性的东西感兴趣。不然,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有危险。
今天在鸟巢参加清华美院80、90水墨画展中的生活艺术研讨会。我发言的题目是:后现代社会中艺术生活化的发展趋势。所谓的趋势就是一种潮流,潮流最初往往是不知不觉被挟裹于其中的,到后来就会成为一种自觉。人从来就不仅是一个生物的人,还是一个社会的人,文化的人,审美的人。所以在人的生活中不仅有物质设备系统,还有神话、宗教、人生礼仪等等文化系统。在农业社会,文化系统的表达大都是以艺术为符号的。因此,在那样的时代艺术和生活几乎是一体的,因为所有的仪式都与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有关。在那样的时代也许没有艺术家的概念,但几乎人人都是艺术家。但在工业社会中,艺术家开始和艺术分离。艺术被从生活中抽离出来。进入了美术馆、剧院、电影院等。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物质化。但人是需要诗意的栖居,需要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栖居。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为人类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互联网时代让我们的工作与闲暇时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们甚至可以在家,在飞机上,在旅行中工作,只要有网络就行。社会中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等等,为艺术化的生活的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