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配祀戏场正祀化倾向考察——以明清甘肃配祀戏场为讨论对象
2015/4/11 11:32:59

配祀戏场正祀化倾向考察※
——以明清甘肃配祀戏场为讨论对象
王萍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
中文摘要:明清时期是甘肃神庙及其配祀戏场建设发展的重要阶段,关帝庙、城隍庙、龙神庙等正祀神庙配祀戏场大量涌现,这一方面表现了民间信仰多元化、普及性的社会基础,一方面体现了官方以配祀戏场为媒介对民间实施教化的文化策略。因此,通过对明清甘肃神庙配祀戏场正祀化时空状态的展示,反映官方意志对配祀戏场的控制和影响,由此进一步认识神庙配祀戏场作为公众化社会空间在民间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配祀戏场正祀化时空分布明清甘肃
中国古代民间崇祀神祇之多在世界少有,然而,并不是所有神祇都能获得同等的奉祀。诚如有学者所认为的:“某一尊神明是否受到民众的隆情盛礼,只要看看庙宇的普及程度、档次以及香火的盛衰,就可以有大致的了解。”[1](P195)其实,考察民间神祇崇祀程度的另一重要标志,就是看其是否享有戏场配祀,一般来说获得配祀戏场的神祇在地方社会中都享有较高的地位,对民众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在对明清甘肃神庙戏场相关资料统计时发现:明清时期甘肃的“城隍庙”、“关帝庙”、“文昌庙”、“龙王庙”、“马神庙”、“东岳庙”等配祀戏场情况比较普遍,而这些神祇崇祀在地方志书的“寺观”中也都能见到,而且多为国家正祀神祇。表面上看,无论地方志书的神祇崇祀还是民间配祀戏场的广泛普及,都反映了民间信仰多元化的状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正统观念主导、控制下,民间配祀戏场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神道设教思想的规范,尤其官方意志对民间配祀戏场正祀化倾向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学界一般对神庙戏场的研究从民间力量及其文化的稳定性上考量较多,其实,配祀戏场在官方主导、认同下的生存状态也非常值得关注。甚至可以说,这是民间配祀戏场合法性存在较为常态的一种表征。下面本文以《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相关资料为讨论中心,通过对明清甘肃神庙配祀戏场正祀化空间状态的展示,反映官方意志对配祀戏场的控制和影响,从而进一步认识神庙配祀戏场作为公众化社会空间在民间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里尚需说明的是,民间神庙祀神可以是一个神祇,也可以是几个神祇合祀在一起。同样,民间配祀戏场不分崇祀对象在同一空间酬神演出的情况也十分普遍。总之,民间神庙崇祀及其演出情况比较复杂,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为论述方便,本文以神祇命名明确的配祀戏场为主要讨论对象进行分析,命名不确切的配祀戏场不在本文论述之内。

据《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资料统计显示,明清甘肃有神庙戏场603座[2](P49),而以城隍庙、关帝庙、文昌阁、龙王庙、马神庙、东岳庙等正祀神祇命名的戏场就多达120座,在整个明清戏场中占了相当比例。这些戏场不仅数量上突出可观,分布上也十分广泛。列表1如下:
表1明代神庙配祀戏场统计     
关帝庙
戏场 
城隍庙戏场 
龙王庙戏场 
文昌庙戏场 
玉皇庙戏场 
东岳庙戏场 
马王庙戏场 

计   
明代 
13 
12 





34   
清代 
27 
21 
10 


11 

86   
合计 
40 
33 
13 


12 

120   
由表1可以看出,甘肃明代配祀戏场数量不多,发展相对缓慢。有清一代配祀戏场迅速发展,几乎是明代近3倍之多。其中关帝庙、城隍庙配祀戏场由明代13、12座增至27、21座,不仅数量相对较多,而且覆盖甘肃四大区域。龙王庙配祀戏场由明代的3座增至10座,玉皇庙戏场由原来2座增加到7座,东岳庙、马王庙由原来1座分别增至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