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明政府为使军人长期戍守一地,允许军人携带家属在卫所防区屯田自给。而且,有明一代河西除偶遭蒙古侵袭,以及正德、嘉靖初吐鲁番三次小规模进犯肃州、甘州外,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一定意义上明代是河西休养生息,人丁滋蕃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样的社会环境对河西诸卫所民间神庙戏场的建设发展十分有利。
张掖“在河西为大郡”,别称甘州,自元朝始就一直是河西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中心。明朝张掖是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为巩固边防,加强完善西北军事防御,明王朝几次从内地移民张掖,屯垦种田,大兴水利,农业得到很大发展。明乡贤刘宽《河西赋》写到:“处处决渠为雨,岁岁丰稔民歌”。[3]与此同时,晋商及陕西、山东、京师商人云集甘州,茶马交易等商业十分繁荣。正是由于社会的稳定,明永乐七年(1409)张掖第一座戏台“东岳庙戏台”建成,这与《甘州府志》记载“张掖附郭·东岳庙”修建时间基本一致。[4]此后,张掖连建戏台7座:明天顺三年(1459)建“张掖二郎庙戏台”,明嘉靖十七年(1538)建“张掖药王庙戏台”,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建“张掖甘泉庙戏台”,明万历三年(1575)建“张掖沙井乡祖师庙戏台”。明中叶后再建“张掖县马神庙戏台”、“张掖城隍庙戏台”、“张掖上龙王庙戏台”。
酒泉在明代时戏场建设较为呆滞,仅有3座戏场。其中“嘉峪关关帝庙戏楼”具体修建时间不详,高台“关帝庙大西楼戏楼”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嘉峪关“城外关帝庙戏台”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不难看出,这2座戏场都是卫所建置后嘉靖年间修建,且建于卫所中心地域。
民勤是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明洪武二十九年设卫,改名镇番,辖左、中、右三所,隶陕西行都司,设文武官职。”[5]后经几次大举移民,至永乐十五年(1417),全县已有2400多户人家、6500多口人,耕地面积近3000顷。永乐进士王慎机曾在诗中赞美民勤:“满渠流水杨花舞,万顷膏腴麦秀岐。”[6]《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记载,民勤在建置卫所后有戏场5座,其中“民勤塔儿寺戏台”、“民勤县城隍庙戏台”建于明末,“民勤大关庙戏台”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民勤街南乐楼”、“民勤城财神庙戏楼”均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
古浪大靖镇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镇。汉武帝时期称为“朴环”,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甘肃巡抚田乐打败阿赤兔收复其地,取安定统一之意改为大靖。据史料记载此地“民户多于县城,地极膏腴,商务较县城为盛”。《中国戏曲志》资料显示,明代古浪有戏场4座,都集中建于大靖镇,如:“古浪大靖镇里城牌坊戏台”、“古浪大靖镇龙王宫戏台”、“古浪大靖镇大庙戏台”、“古浪大靖镇火神庙戏台”。
武威早在汉朝时就是河西四郡之一,五代宋元时期,武威为西凉府。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在永昌府置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明时再置凉州卫。《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载,武威城内有戏场4座,即:“玉皇庙戏台”、“关帝庙戏台”、“火神庙戏台”、“老君庙戏台”。此外还有“武威槐西堡戏台”、“武威羊下坝戏台”。
诚然,在时间上神庙戏场建设与卫所建置不一定同步发展,但是,空间上神庙戏场基本都建在卫所中心地域,而且是处于人口众多,富庶繁荣的社会稳定时期。从文化内涵来看,神庙戏场体现的是民间信仰、习俗方面的精神追求,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