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某某花”命名。田野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显示,湘西苗族剪纸花样一般包括围裙花、衣边花、鞋花等在内的成人服饰纹样,帽花、围脖花、背裙花等在内的儿童服饰纹样,以及枕头花、帐檐花、飘带花等在内的日用物品纹样。在这些花样中,飘带花少见于禾库剪纸,在两地均有花样中,具体尺寸虽大同小异,却也有如背裙花区别甚大者。背裙花呈倒三角形,是装饰儿童方形背带上沿的花样。踏虎所见背裙花多为长约33厘米左右的近等边三角形,而禾库剪纸中的背裙花则多为高40厘米、底边70厘米左右的等腰三角形(图3)。由于大小的差异,踏虎的背裙花图案多为不对称的适合纹样,禾库的背裙花则均为左右对称的图案。
2、技法的区别
如前所述,“剪”、“凿”分别作为禾库剪纸和踏虎凿花的主要技法,对工具材料的要求不尽相同,也是二者最为显著的差异之一。禾库剪纸的工具较为简单,一把尖锐的小剪刀便足以应付铰制过程中的所有技术问题。踏虎凿花则除了锉刀以外,还需要准备蜡板、粉袋、锥子等工具。禾库剪纸在制作时以纸钉将6-8层普通白报纸装订在一起,“左手执纸,右手执剪”完成剪纸过程。踏虎凿花则一般选用较薄的顶贡纸或糯米纸,以纸钉装订数十层,为防止揭开时相互粘结,每隔2-3层纸需以粉袋平涂一层滑石粉,再将订好的纸垛置于蜡板之上以锉刀凿刻。由于两种技法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手对纸垛的不同影响,纸钉在禾库剪纸和踏虎凿花上的位置也不一样。禾库剪纸的纸钉一般订于图案之上,即铰制过程中剪去部分并无纸钉(图4);而踏虎凿花除了图案边缘需要为数不多的几颗纸钉外,其余纸钉全部钉在正式图案之外,即凿刻过程中会将固定纸钉之处一一凿去(图5)。凿花选择这种纸钉装订的不同方法,一方面是因为凿刻过程不会对主体图案有所损坏,另一方面也便于最后阶段超薄纸张的一一揭开。
此外,“剪”、“凿”两种技法还促成了不同的剪纸艺术风格的形成。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看,禾库剪纸的线条凌厉,具有明显的“刀味”,因此呈现出清新、细腻的面貌;而锉刀对纸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往往将纹样表现的更加圆润和细腻。
三、禾库剪纸与踏虎凿花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禾库剪纸与踏虎凿花存在差异性最根本的原因是由其生产性质的不同导致的,并进一步造成各自服务的区域、对象也不一致,二者在技法、品种、纹样、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也便理所当然了。
1、生产性质的不同
根据现有相关材料和田野调查中对禾库剪纸老艺人的采访得知,她们的祖辈在刺绣时是通过“画”的方式进行绣稿的绘制的,后来受到走乡串寨的外地货郎销售纸花样的启发,开始以购买的现成图案或祖辈代代相传的刺绣实物作为底稿剪制花样。由于方便快捷,作为刺绣花样的剪纸在当地逐渐推广,其中的佼佼者亦形成专业性的技术,可以兼为周边不擅于此的亲友提供服务。禾库排云村老艺人吴香英的外婆年轻时以在赶场时卖“画布”挣钱,是远近闻名的“花娘子”,从其外婆到吴香英本人,历经三代完成了从“画花”到“剪花”的过渡。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保留传统较为浓厚的禾库剪纸属于自产自销的生产性质,至多只在本地赶场时售卖以满足十里八乡的市场需求,因此以“剪”为技法,一次加工6-8张花样,也足以应付所需。
与禾库地处高山台地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是,位于泸溪、凤凰、麻阳三县交界地的踏虎,自古以来便是由汉族地区进入西南苗族地区的必经之路,更有部分世居于此的踏虎人以剪纸为业,并深入百里之外的“生苗”区,以兜售剪纸花样为生。沈从文先生曾经写道:“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把生产品分散到各县大乡小镇上去。丰富了周围百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