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民间祭祀演剧空间的构建——以明清甘肃庙台戏场为例
2014/10/27 15:01:48

民间祭祀演剧空间的构建*
——以明清甘肃庙台戏场为例
王萍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古代庙台戏场是构建民间祭祀演剧空间主要的物质形态,是承载、传递民众信仰、精神情感重要的文化载体。明清甘肃随着各府州县神庙建筑的激增庙台戏场明显增多,以至晚清民间庙台戏场星罗棋布,蔚为大观。而庙台戏场兴盛衰落的背后,其呈现的不仅是时空分布等方面的文化特征,而且表征了明清甘肃庙台戏场在构建民间祭祀空间中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民间祭祀演剧空间构建明清甘肃庙台戏场
民间祭祀演剧空间,是指因共同祭祀的对象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关系的人群通过演剧活动表达信仰所构成的文化传承空间。史料中的“乐楼”、“赛楼”、“戏楼”、“戏台”等就是民间祭祀演剧行为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庙台戏场作为承载民众信仰的载体之一拓展、丰富了民间表达情感的途径,对民众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清时期甘肃宗教文化迅速发展,民间信仰活动十分繁盛,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随着各府州县神庙建筑的激增,乐楼、戏楼、戏台明显增多,以至晚清甘肃民间庙台戏场星罗棋布,并呈蔚为大观之势。下面,本文以《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编辑委员会编纂的《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甘肃省明清戏楼(台)一览表”〔1〕为主要资料来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明清甘肃庙台戏场时空分布的系统梳理,以期对庙台戏场作为民众信仰主要空间载体的文化意蕴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为便于分析论述,这里首先尚需说明的是,基于历史文化的考量,下面文中所使用的“陇东”、“陇中”、“陇南”、“河西”诸区域空间概念,与现在的行政区划有所不同。现在常说的“陇东”主要指甘肃平凉、庆阳两个行政区,而文中将静宁、庄浪两地归在陇中。狭义的“陇中”通常指定西六县一区,即陇西、临洮、通渭、渭源、漳县、岷县和安定区,文中将兰州、定西、天水、临夏包括静宁、庄浪都归于陇中,因为这些地方在自然、经济、地理、风俗、语言、宗教等方面属于一个文化板块。陇南、河西没有变动,仍沿用现在行政区划。

明清两代各级官府建置道会司,推崇儒、释、道三教,加之宗教平民化、世俗化的发展,民间凡有忠义贤孝、灵异奇变的都建立了神庙以供奉香火,城乡神庙寺院数量急剧增加,与之相应的庙台戏场也蓬勃发展起来,几乎有神庙处多有戏场建筑。根据《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资料统计,明清甘肃庙台戏场有603座,其中明代122座,清代481座。总体来看,明代是甘肃庙台戏场修建的发展时期,清朝达到高峰。
首先,就明朝甘肃庙台戏场建设发展来看,洪武至正德是甘肃戏场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甘肃有庙台戏场16座。兹列表如下:
表1明初洪武至正德年间庙台戏场统计   
明洪武二年(1369) 
陇西川乐楼 
明成化年间(1465-1487) 
康县大南峪凤凰山戏台   
明洪武三年(1370) 
泾川城隍庙戏楼 
明弘治九年(1496) 
康县平洛乡杨广寺戏台   
明洪武五年(1372) 
静宁城隍庙乐楼 
明代初年 
文县中寨乡戏台   
明洪武七年(1374) 
静宁县城关帝庙乐楼 
明代初年 
文县马英乡大佛沟戏台   
明建文二年(1400) 
兰州金天观戏楼 
明代初年 
武都县黄坪熊池庙戏台   
明宣德年间(1426-1435) 
清水县土门乡兴福院戏楼 
明代初年 
武都县鱼龙大安庙戏台   
明天顺年间(1457-1464) 
武都通济菩萨庙戏楼 
明正德年间 
成县县东狱庙戏楼   
明永乐七年(1409) 
张掖县东岳庙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