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都很丰富,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文化资源最丰富,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样性的国家,这与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的文化状态息息相关。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因而其文化样态从远古时期开始便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发展轨迹,如五、六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在地球上所存在的四大古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下来了,而其他的文明都被中断了,为什么中华文明有如此强的生命力?生物学中有一个观点认为,对于某个生态系统来说,物种越丰富,大自然的基因库也就越丰富。由于许多物种在生态位和功能上具有互补甚至替代的性质,因此,整个生态系统也就越稳定,它所能够抗击外来打击的力量就越强。而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也在于其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基因,而这些丰富的文化基因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又都统一于中华文明这样一个认同中。从夏商周直至唐宋元明清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一直是多民族融合与共存的国家,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上的中华文明通过容纳不同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进步,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文明的未来同样还继续需要不同民族的文化做出不同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要,如果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没有保护好,中华文明不同特点的文化多样性将会消失,中华文明强大的基因系统与优势也会荡然无存。
第二个特点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于西部、东北、西南等较偏远,交通不够便利,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也正因为这样,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相对完好。虽然这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是纯粹的原生态了,但相较于东部和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保持相对完好、相对丰富的。此外还应注意到,越是前工业文明,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就越大,因此,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许多少数民族都发展出了一套与大自然相处的独特智慧和相关的宇宙知识,这些智慧和知识曾有效的帮助他们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也就是说,许多少数民族文化是从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生长出来的,一套完整的生存智慧,以及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哲学。所以我们在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需要关注其价值观、文化观、自然观等深层问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形式上。我在对西部地区进行人文资源考察时,是将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结合在一起共同考察的。为此我专程开车前往西藏青藏高原沿途考察,曾长期居住在贵州苗寨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我看到为保护高山草资源的良性循环,西藏的牧民门发展出了一套自己严格遵守的禁忌文化;为了保护山上的树木,贵州长角苗人将自己居住的森林称为神树林,禁止砍伐等等。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这看成是落后的迷信文化,而是要去认真记录,研究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和保护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文化的民主性,所谓的文化的民主性就是,在今天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从中国的范围内来看,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相对性的地域差别,它们各有特点,各有智慧。从世界的范围看,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他们在文化上是平等的,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能被西方强势文化所吞噬,必定要在全球化文化发展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中国来说也是如此,要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保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是非常重要的。令人堪忧的是,在中国高速发展的物质文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