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有爱,才有宽容。
我明白了,我们不必再为“杀还是不杀老虎”的选择争执下去,因为这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让自己记得:如果我们可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自然——无论是山蚂蟥、野猪还是老虎,这个世界上就可以多一些人与自然共享的绿色。就在我们宝贵的“生态省”海南,如果决策者也有那位守林人一样的爱心,也就不会发生为了发展造纸业而用350亩“生态杀手”——桉树来代替原生植物的短视行为了吧!
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是我坚守的信念,但常常也是一个宏大而难免模糊的目标。这次在原始森林中“亲密接触”山蚂蟥的经历,并不亚于我读过的那么多生态理论书籍的作用。我想,这就是绿色研究者们“走进田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在吧。
*****************
作者简介:
刘蓓,女,重庆人,文艺学博士,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团队兼职教授。通晓英语和德语。1997- 1999年访学德国。中国青年生态批评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专业方向为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生态批评。专业特色:长期从事生态批评研究并发表大量成果,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西方生态批评理论研究”,参与三项国家社会科学课题,一项教育部社会科学课题。
近十年来,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史哲》、《文艺报》、台湾《世界文学》、等发表生态批评专题论文数十篇,文章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数据》等转载、被《文艺报》、《文学报》等摘要介绍。博士论文《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2005)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并被推荐为国家级优秀博士论文候选。在《世界文学》等刊物发表翻译作品和论文多篇,翻译了美国权威生态批评家劳伦斯·布伊尔的代表作《环境批评的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也是《牛津美学手册》中文版(商务印书馆将于2011年出版)的翻译者之一,承担《环境美学》、《女性主义美学》、《通俗艺术美学》、《比较美学》、《艺术与情感》、《日常生活美学》、《美学与后现代主义》、《美学与文化研究》等章节的翻译。
代表性学术论文有:《简论生态批评文本视域的扩展》(《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数据·文学理论》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生态批评研究考评》(《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4期刊登摘要,《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学理论》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文本内外的自然”之辩——生态批评与后结构主义文论的合与分》(《文史哲》2006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5期转载两个页面,《文艺报》2006年9月17日刊登论点摘要);《跨学科视野的生态批评》,(《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2011年获山东省委宣传部颁发“刘勰文艺评论奖”。)、《论生态批评的生成语境》,台湾《世界文学》第四期,收入正式出版的台湾淡江大学生态文学批评教材);《关于地方的生态诗歌——马克特莱蒂内克作品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1 期,收入A&H CI——国际艺术与人文科学索引),等等。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