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登:论“心象说”
2013/10/7 10:06:18

论“心象说”
敖登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由焦菊隐先生所创立的“心象说”是对中国话剧乃至世界演剧理论宝库的一大贡献。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谈到焦菊隐先生分四个阶段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提出并完善了“心象说”;第二部分主要从“心象说”与“视象说”、“模范说”和“理想的范本”的异同谈起,论述出“心象说”的内涵;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如何将“心象说”运用到艺术实践创作中。总之,“心象说”的提出,科学地解决了演员与角色矛盾的重大难题,在实践中发挥了演员大胆创作鲜明的有个性特色的舞台形象的能力。
关键词:焦菊隐;心象说;民族化;模仿;内心视象
表演是一门实践性的艺术,表演艺术理论全部都是由艺术家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研究总结出来的,同时,任何一种艺术实践都必然受到它所在的民族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尽管话剧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但是,焦菊隐先生在创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时所提出的“心象说”,却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上生长繁盛的。针对国内外一些表演理论观念上的纷争,焦菊隐先生一直想探索一条表演上更为科学的道路,“心象说”的创立正是以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把世界其他的演剧体系之精华与我国话剧的演出实践同中国戏曲的演剧体系加以分析、融合进而形成一套我国特有的话剧表演理论和方法。这一理论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诸多经典剧目的演出实践中得以发展和完善。作为演员创造舞台人物形象的主要创作途径,“心象说”一直指导着北京人艺演员的舞台实践,对北京人艺演员群体的表演风格的形成与演员修养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一、焦菊隐与“心象说”的提出
“心象说”的创建者是我国著名的戏剧艺术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总导演焦菊隐先生。
焦菊隐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导演,平生都在追求和研究自己所钟爱的戏剧艺术事业,尤其是在怎样将西方的舶来品这种艺术形式与我国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方面,焦先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燕京大学毕业以后,他开始创办北平戏曲专科学校,并怀着一种意念:“一是把话剧的因素,吸收到戏曲里来;二是要把戏曲的表演手法和精神,吸收到话剧里来。”[1](4)从那时开始,焦菊隐就把如何发展中国民族化的、有别于西方戏剧的中国话剧当作是自己所追求的艺术理想和创作目标。
随后,焦菊隐考入法国巴黎大学文学院专攻戏剧,学习期间他广泛接触了西方的文学和艺术,观摩了欧洲各流派的戏剧演出,了解了各种不同的演剧流派。这使得他有可能对于中西方的文化,尤其是中西方的戏剧艺术进行比较、研究、鉴别、融合,使他更加认识到中国的民族戏剧是无比丰富和独树一帜的,并且有一些部分是可能与西方戏剧相融合的。同时,焦菊隐先生还从事外国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与研究,比如他曾翻译过左拉的小说、契诃夫的剧本等,还向我国戏剧工作者介绍了丹钦柯导演的《文艺·戏剧·生活》一书。
另外,焦菊隐先生丰富的艺术实践帮助和推动了他的理论研究工作。解放前,他就先后导演了话剧《夜店》《上海屋檐下》和京剧《桃花扇》。这一切为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进行的导演实践和理论研究,以及“心象说”的提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心象说”的提出、不断地丰富、完善是与焦菊隐先生的导演实践分不开的,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大致将焦先生的导演实践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来进行考察。
第一阶段,1951年排演《龙须沟》是焦菊隐导演学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