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图4)刮掉羊皮上的油脂,彻底刮完后再用清水冲洗,放置干燥阴凉处晾干。将晾干后的羊皮放置在盛满酸牛奶的木桶(见图5)中浸泡,同时在每三十斤的酸奶中加入七到八两的咸盐。大概浸泡两周左右的时间拿出,用酸奶汤再进行一遍清洗,以防羊皮打卷。最后把清洗好的羊皮放在刮皮架上,用镰刀刮掉皮子上的残留物,将皮子挂在绳子上阴干,不可太阳暴晒,防止皮子变硬、变形。
挖制熏坑(见图6)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选好合适的地点之后,在土质较硬的地上掏挖一个口小肚大的坛形坑(坑口直径约为20-30㎝,坑内直径约80㎝左右、深度约为80-90㎝),用一般黄胶泥抹光坑内壁。使用过程中熏坑如出现破损,也均用黄胶泥修复。熏皮燃料为马粪、牛粪(见图7)。 马粪燃烧后的烟雾轻薄、烟味小,熏出来的皮子颜色好看而均匀,但因为近年来马匹数量减少,故人们多用牛粪熏制。而羊粪则不用,原因是羊粪燃后的烟不能着色。在熏坑的地面上用三根长3米的木头呈三角状绑成支架(见图8、图9),用来捆绑要熏制的羊皮。把之前晾干的羊皮进行一定的裁剪去掉边角,用三张缝在一起,缝成一个类似三角帐篷的形状(见图10),缝合之间的绗缝要大(见图11),这样利于透烟。准备就绪后将马粪放入熏坑内点着(一般熏制一组要用2-3簸箕马粪),并将三根木头捆绑成三角支架置于熏坑上方,把缝成三角帐篷状的羊皮用绳子固定于支架上,口向下扣在熏坑上进行熏制(见图12),一般需要2小时左右熏制完成。最后将羊皮之间的缝线拆开,单张进行通风晾晒去除烟味(见图13)。斯日古楞老人说,如果有哪张羊皮熏的颜色不均匀或色彩不够重的话,就要重新熏制,所以说一件熏皮袍的每一张面料制作都是十分复杂的。这种传统的技艺是乌珠穆沁人智慧和长期劳动的结晶,不仅极具艺术性还具有科学性,是现代技术所不能替代的。
二、熏皮袍子的工艺部分
关于袍子工艺的部分笔者到了东乌珠穆沁旗内的“东乌旗民族服饰及工艺品研发制作销售中心”(见图14)进行了田野调查,采访对象是服装师娜仁图雅(见图15)。谈到传统的熏皮袍她说如今人们很少来服装店做这种袍子了,所以她做的也不是特别多, 不过回忆起来制作的过程,她坦言要比普通的蒙古袍难度要大许多。因为当时她的店里并没有现成的服装,图14所以她用图画以及其他蒙古袍为例讲解了制作的大概过程。
熏皮袍子因质地较厚,缝制的过程基本全部是手工,只有极少部分会用到缝纫机。袍子大身一般把羊皮分割成十大块左右,剪裁厚羊皮有时要用刀割开,腋下及袍子的边角部位可选取碎皮拼接(见图16),是因为这些地方不会被明显的注意到,所以选用熏皮中颜色不是十分均匀的部分也不会被看出来。娜仁图雅说所有拼接缝合的部分是熏皮袍子制作中最难的环节,因为拼接的缝线针脚要匀称,羊毛要朝向一致,并且还要十分用力。袍子的缝线多用棉线或动物毛制成的线,袖口、领口可用尼龙线或绣花线,袍子的辅料大多是棉布、绸缎、锦、镶边条(见图17)、金丝绒、各种材质的扣子等。
制作出的袍子成品外观和其他乌珠穆沁蒙古袍类似(见图18③),但也有些许的不同。款式相同的部分是:都是一件式宽松罩袍、翻领、右衽、马蹄袖、腰间系腰带、袍子有镶边;[5](84)细节相同部分是:每一件袍子上的脖领、衣襟和开衩这三处镶的花边完全相同,领口内用棉布或金丝绒做里料,以免脖子的皮肤和面料直接接触。款式不同的部分是:熏皮袍子并没有开衩,并且除了脖颈部位之外其他部分没有里子。图19细节处不同的是:熏皮袍的衣边儿和镶边之间夹着一条羊羔皮条子(见图19),使得袍子的大摆上有一道白色毛边。而乌珠穆沁熏皮袍子也分男女款,袍子的整体是一样的,都是翻领、宽身、马蹄袖、腰间系腰带。不同之处是除了所用的皮料量不一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