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乐器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改革开放之后战鼓艺术重新复兴,许多村子鼓队得以重建,战鼓表演的热情被重新激活。考察中,乡民们一呼百应、忘物忘我的“痴鼓情”,在笔者心中留下深深印记。我们选取现今尚具一定规模的战鼓乐队作为考察对象,以期能够说明常山战鼓之现状。共选取21支队伍,其中村办队伍19支,分布于正定镇8村,南牛乡4村,北早现乡4村,新安镇2村,诸福屯镇1村;中学鼓队1支,弘文中学鼓乐队;企业鼓队1支,纳爱斯公司鼓乐队。各支鼓队的基本情况介绍见下表:
表1. 各支鼓队基本情况表
常山战鼓属于群众性广场艺术形式,透过上表可以看出,战鼓队伍至少40人方成规模,多者甚或达到150人左右,壮观程度可以想见。队员们变换不同的队形,可以是圆形或者面对面一字形的长蛇阵,鼓手们用彩绸将鼓系在腰间,手执鼓槌敲击,时击鼓面,时击鼓边,或鼓槌相击,鼓点变化万千。紧急时犹如千军万马驰骋杀场。轻缓时,如同天女散花,闲庭信步。击鼓者与击钹者配合默契,以“翻打”、“花击”、“出手”、“搓音”、“挽花”、“蹦跳”等优美动作,把鼓槌与花钹拍击的上下翻飞,铿锵有力,令人目不暇接,精神为之大振。②村办战鼓队主要用于村落礼俗生活和乡民娱乐,因此活动的区域相对固定,亦有一些队伍承接商业演出。弘文中学战鼓队成立于2005年9月,由本校初、高中部的学生组成,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是最年轻的战鼓队伍,2008年应北京奥组委邀请,参加奥运迎宾鼓乐仪仗队和北京奥运文化广场演出活动。纳爱斯战鼓队为企业主办,由本厂员工150余人组成,规模最大,主要工作为宣扬企业文化,也承接一定的商业演出。
2.乐器概况
表2.乐器一览表
图2.战鼓
图3.钹
图4.大鼓
常山战鼓所用乐器为战鼓(图2)、大鼓(图4)和钹(图3),也有个别鼓队加锣和铃两种响器。大鼓一般需4人同时敲击,战鼓由1人挎于腰间演奏,钹由1人演奏。乐器均为打击乐器,以大鼓和小鼓为主奏乐器,辅以铜制响器钹,音响宏大,气势磅礴。
3.战鼓艺术的文化生态
民间礼俗是承载众多民间艺术的平台,多种音声技艺形式构成礼俗内容的丰富性,音声技艺形式对于民间礼俗进行着有效地支撑。[5]战鼓艺术依托于庙会和传统节庆民俗活动而存在,不是孤立存在的纯审美性娱乐性艺术活动,战鼓艺术承载了一定的民俗意涵,是庙会或传统节庆祭典活动和乡民感情宣泄的有效载体。笔者结合正定传统城隍庙会和腊会来阐释战鼓艺术的文化生态问题。
正定有俗,农历五月十七盛行赶城隍庙会。城隍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众中有着深厚的土壤。围绕城隍信仰展开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体现了中国民众宗教意识的独特之处——即能够随时随地地满足人们的世俗要求和实用心理。关于正定城隍庙会,有一传说,滹沱河南岸某村一位老太太带着十七八岁的姑娘到城隍庙烧香磕头。忽然,城隍爷的扇子飘落在姑娘手中,老太太急忙说:“你这闺女怎么敢拿城隍爷的扇子呀!快给他老人家送回去。”二人转身要走,扇子又落在姑娘手里。老太太生气地说:“怎么你又拿城隍爷的扇子呀!这回送回去不许再拿了。”二人未出门,扇子又落在姑娘手里。老太太心领神会地笑着说:“扇子三番两次地到你手中,这是城隍爷要送给你这把扇子,你就要了吧。”姑娘回家后,卧床不起。第三天,她嫂子进屋看望,把被子一揭,只见两条大花蛇盘踞在炕上,转眼又不见了。消息传出,一些迷信鬼神的人认为是城隍爷把姑娘娶走了,于是就抬上纸糊的花轿和姑娘“替身”到城隍庙焚化,为城隍祝贺结婚之喜。这一天正是五月十七,后来人们就把五月十七作为城隍庙的庙会。滹沱河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